【智库风采】胡怡建:普及财税知识 服务国家决策
编者按:上海财经大学改革科研评价机制,促进决策咨询服务。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问题,组织专项团队攻关,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智库型研究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智库建设和智库成果的宣传,党委宣传部协同科研处在教师节前夕,对学校科研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系列宣传报道,报道主题为资政启民。
他既为上海财经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授课,也为上海浦东干部管理学院、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中心举办的CEO、CFO高级研修班讲授中国税收政策、税收制度变革等专题讲座。他是上海市教学名师,也是国家税务总局税务专家、特邀评论员和上海市政策咨询专家,还是国务院税务专业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他先后承担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重要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他发表专著、论文,咨政建言上情下达。
他用近三十年如一日的孜孜研究践行“经济匡时” “咨政启民”的学者责任。2015年,他荣获2010-2014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他就是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教授。
财税研究坚持“咨政启民”
在国内财政税收领域,胡怡建是颇具知名度和学术声望的学者,早在1997年时他就已经被评为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他在潜心科学研究同时更加注重学以致用,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学校学科建设献计献策。在学术研究中,胡怡建要求自己坚持密切关注国家经济改革发展、始终站在财税学科发展前沿、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也正因为这样的坚持,使他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当回望自己科研之路,胡怡建说,作为一个财税学者真是遇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光。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需要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到政策决策咨询中来;上海市政府这方面尤为重视,围绕上海市政府决策的重点课题面向社会招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学者政策研究提供了有利土壤;上海财经大学也鼓励学者们更多关注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挥专家学者咨政启民作用;财税研究由于其偏重应用型和较强实践性特点,对立足现实的问题导向研究有强烈需求。”胡怡建回忆,由于“天时地利人和”,自己研究重点也渐渐转向政策、制度研究,以“咨政启民”为己任。
所谓学者的“咨政”,即作为国家决策的思想库,为国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思想方法、制度设计;而“启民”即上传下达,把学者的研究思想,通过媒体向社会传播;把国家的政策思路以专家的视角向社会解读。通俗地讲就是将研究目标转向普及财税知识、服务国家决策。
他先后在《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等专业顶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完成专著教材等20余本,先后承接的课题涵盖了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等财税研究领域内几乎所有权威部门发布的课题;其研究成果及政策咨询建议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
近年来,胡怡建的政策影响力也不断跃上新台阶。201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胡怡建工作室(基地)授牌成立,搭建起以胡怡建为领军人物的城市财政和税收为研究方向的研究平台。
2013年,以其个人名义申报、以学校资源为载体筹建的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已入选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的十大高校智库之一,在越来越重视国家智库建设的当下,申请获得这一智库对学校利用学科优势服务国家决策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平台。
集大成于“营改增”
近年来,在学界、社会各界看来,“胡怡建”的名字几乎与“营改增”是“绑定”的。实际上,在2012年1月,国家决定在上海实施“营改增”试点,进而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向全国推进之时,胡怡建对“营改增”已经坚持了三年多的研究。
2009年,上海市就开始致力于打破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管制、体制瓶颈研究,市委市政府专门组成“冷班子”调研组,其中税制研究组便委托胡怡建完成“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税收政策制度研究”的课题,作为“冷班子”对增值税改革调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1年向国务院提请上海市增值税扩围研究报告。在2011年底上海市“营改增”试点前夕,胡怡建向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提交了《抓住“营改增”给上海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专家建议,受到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市长韩正重要批示。
此后他主动承接并完成了《“营改增”试点企业税负变动和政策效应研究》、《“营改增”效果评估和风险控制研究》、《文化产业“营改增”实证研究》、《增值税改革国际经验和借鉴》等课题,对“营改增”在试点及扩围过程中作持续深入跟踪调研、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营改增”效果评估和风险控制》(2013)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在此过程中,其最新观点及研究成果通过内参的形式,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
胡怡建对“营改增”的深入研究的系列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渐渐铺开。2012年至2013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组织召开了4次全国“营改增”试点评估总结座谈会,胡怡建均受邀在会上就“营改增”效果评估、问题分析和深化探讨作专家发言;2013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来自研究机构和高校的11位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胡怡建教授应邀参加座谈会并作税收增长和税制改革发言。他先后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海)作了“营改增解决了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制度性障碍”的专题发言,在“2012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合作与发展论坛”“服务业税制改革沙龙”专场中作了“服务业营改增效果评估”专题演讲。2014年3月,胡怡建受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邀请,与王军局长一起在人民网作两会访谈“营改增”专题。2013年6月,胡怡建出版《2013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营改增”研究》,其中以40万字篇幅从“营改增”制度变革、效用分析、行业研究、改革完善四个主要部分对“营改增”问题做了系统深入分析研究,并在北京召开“中国公共财政高层论坛———营改增学术研讨会暨《2013中国财政发展报告》新闻发布”。
实际上,除了“营改增”,作为财税界知名学者的胡怡建,承担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一批财政政策性研究课题以服务地方政府,包括《新一轮税制改革对上海财政经济影响研究》、《加强税收与涵养税源辩证关系研究》、《两税合并对上海重点行业影响定量分析研究》、《上海城市转型财源长效增长机制及财政体系研究》、《营改增效果评估和风险控制》等,并连续获得第七届和第八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和第九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是为上海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智囊’机构,每年中心定期发布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具有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问题相关的课题向社会公开招标。”胡怡建深有感触地说,也正是因为上海鼓励学者积极咨政建言,才有了自己在“营改增”等一系列重大经济、财税研究领域上的发挥空间。
注重“上情下达”
胡怡建认为,一个学者的影响力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通过发表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建立自己的学术影响;其二,通过教材专著编写和各类课程及团队建设树立自己的学校影响;其三,通过承接各级各类研究课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发挥自己的政府决策影响;其四,通过接受采访、上电视做节目等借力各类媒体打造自己的社会影响。
“作为学者,积极参与政策研究、决策咨询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责无旁贷;以专家视角,与各类媒体交流解读最新政策、发表研究成果,则是对社会民众负责。”胡怡建说。
近年来,他精心打造智库平台,通过论坛、网站、丛书、报告、数据库的形式,让研究成果在社会学界迸发出“共鸣”的火花:“全球城市公共政策挑战与治理创新”、“老龄社会公共政策挑战与治理创新”等年度性的国际论坛,使得国内外学者、国际组织、政府高层领导、企业界之间形成对接、交流。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网站及时登载学术会议、学术评论、演讲等内容,以及《公共治理评论》刊物,促进知识传播,学术交流。他策划出版了《税收理论与政策智库论丛》(中国税务出版社)、《公共政策与治理智库论丛》(经济科学出版社)两套智库丛书,为打造智库影响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通过《社会保障橙皮书》、《中国投资发展报告》、《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上海公共政策与治理决策咨询报告》等年度性报告,力求打造出坚实而有影响力的智库品牌。他还组织公共政策专业学者、信息管理专家、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共同建设打造财政税收专业数据库。
胡怡建也是高校中为数不多的“出镜率”很高的学者。随着社会对税收问题愈加密切关注和重视,也让胡怡建主动对接起这一需求,受邀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中国社会科学报、解放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税务报、东方早报等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解读政策,发表见解,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 “接受媒体采访、上电视做节目其实投入很大、又不算学术成果,但确是在履行着一个学者应尽的社会责任。”胡怡建认为,当一个政策出台、一个重要事件发生之时,专家学者应该站在中性客观的立场上,为民众解读政策、启发思考、把握问题。胡怡建说,在“启民”方面,要求自己做的更接地气一些,从问题导向、政策评价分析、制度改革建议入手,引导民众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胡怡建还运用媒体互动研讨会的形式,通过媒体向社会传递学者见解,来发挥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后记 胡怡建认为:“上海有三大税收改革在全国先行先试,服务业营改增、自贸区税收政策以及房地产税制改革。虽然营改增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但自贸区税收政策以及房地产税制改革还处于探索中,这项既对中国经济开放、转型、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又涉及居民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国计民生重大改革,作为学者应担当起破解改革难题的历史责任。”
(供稿:彭德倩 供图:洪梅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