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澧教授做客“大医时间”谈WTO工作随想录分享医路历程[图]
10月15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世界卫生组织(WHO)前任副总干事胡庆澧教授做客“大医时间”,在闵行校区东上院500为医学新生作题为“在WHO工作21年的随想录——从儿科医师到副总干事”的讲座,讲述从一名儿科医师到WHO副总干事的心路历程。
从第一批一医到二医的交换生到第一批西医学中医的实习医生,从1966年下乡的知青到1967年英国伦敦的留学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一批白手起家的儿科医师到文革期间黄山脚下战地医院的设计人员,胡庆澧教授前半生的风风雨雨,烙印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在WHO工作21年的随想录”,胡庆澧看似轻描淡写的语气抹不掉背后沉重的历史感。融汇一医的基础教育和二医的临床实践,贯通中医的经验主义和西医的科技主义,特殊的时代机遇造就了他的博采众长;在一缺资源二缺人才的上海郊区治疗血吸虫病,用埋沟渠的“笨办法”消灭钉螺控制传染源,特殊的时代背景孕育了他的公共卫生理念与家国天下的情怀;文革期间,在一穷二白的山区,为了厕所的选址和手术室的地板指标与实权派据理力争,一手操办医院建设,特殊的时代考验充实了他的知识体系。
没有这些,1978年随卫生部长出访WHO、1982年作为首位大陆华人指导韩国妇产医院建设、在菲律宾实地调查麻风村,或许都无从谈起。中国有句古话,时势造英雄,而这里,用胡庆澧反复提及的那句“机遇给了有准备的人”来概括,或许更为恰当。
在WHO工作的这20多年间,胡庆澧也始终在为自己的祖国争取更多的项目和权益,这也为我国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从而让更多的国人都能够从世界尖端医学成果中受益。退休后的他,又积极投身国际生命伦理领域,担任了国际生命伦理委员会委员、国际妇产科联盟论理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伦理委员会委员、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法律与社会学部顾问组组长等职务。
从儿科医生到WHO副总干事,再到生命伦理学的铺路人,胡庆澧的回忆渐渐引入现实。关于纳米技术与伦理、克隆技术与伦理、神经科学与伦理,他说:“科学家告诉你能做什么,伦理学家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关于中国地中海贫血的缺乏控制,出生缺陷成为中国排名第二的婴儿死因,过度市场化给医患关系带来的割裂性影响,他说:“这不是一个小问题,是一整套制度的大问题,我们需要改变目前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机遇给了有准备的人。”这是吴阶平院士给胡庆澧的赠言,而他又同样把这句话赠送给了在座的医学新生。提问环节中,同学们对半途而废的家庭医生制度、沉浮千年挣扎求生的中医和孕前检查国家资金的缺位问题表示了深切的忧虑,而胡庆澧的这句话,想必是最好的回答。
回望胡庆澧教授的经历,让所有在场的同学领悟到何谓“大医精神”,也坚定了医学前行道路上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