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卿书院正谊论坛暨附属肿瘤医院名师讲坛举行 《生命教育、优生优死现状与观念调查报告》发布
为什么一部记述了医疗失败的纪录片会获得广泛好评?人们是否正陷入对医学技术的过分崇拜?医学的终极目标是治愈患者还是带给人幸福?9月20日晚,“医学的疆界——复旦大学克卿书院正谊论坛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名师讲坛”尝试解答这些问题。我校克卿书院院长彭裕文,上海医学院校友会副会长兼常务秘书长程刚,纪录片《人间世》总导演周全及编导董路翔、潘德祥,我校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虞先濬、妇科主任吴小华、乳腺外科副主任柳光宇、综合治疗科主任成文武,我校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潘天舒、副教授朱剑峰,上海市卫计委宣传处副处长潘明华,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副秘书长李水静与我校师生及肿瘤医院的医务人员们共同探讨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与医学在当代社会中的“疆界”。
论坛上,肿瘤医院与克卿书院联合发布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完成的《生命教育、优生优死现状与观念调查报告》中部分数据。数据显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存在着显著差异,医学生更加重视生命教育,对生命、死亡的思考更多;中年人看待生死更加坦然,老年人虽然可能认识到死亡质量的意义,但是当自身面临生命尽头时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坚持“即使无意识,插管也要活着”。调查团队成员表示:“部分数据符合我们的既有认知,有些则与我们的常识截然相反。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不仅反映了生命教育的现状,也将引导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生命,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
此外,《人间世》编导团队分享了创作初衷,潘天舒与朱剑峰从医学人类学视角探讨了“医学教育”与“死亡”,潘明华与李水静介绍了医媒关系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以及上海市在老龄化社会应对方面所做努力。
彭裕文在发言中指出,医学生在医学院学习不仅是为了了解身体的内在运行过程、身体病理学的复杂机制,以及人类积累的阻止疾病的许多发现和大量技术,他们也同样需要丰富社会、心理、文化方面的修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进佛者不可为医。”医学生不要为环境所惑,要有自豪感和使命感,不忘初心。
据介绍,到2020年,上海的老龄人口将达到36%,这意味着每三人中将有一人是老年人。在上海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当下,论坛聚焦生命教育的思考、探讨、推广,更不仅关注医学的进步,也注重研讨如何提升每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今年,纪录片《人间世》引发了人们对医学的重新认识与探讨。人们发现,医学并不是仅有医学术语、手术器械、抢救顺利的“遥远的医学”,而是既有手术成功的喜悦也有抢救失败的沮丧,既有医务人员的全情投入,也有公众意识的亟待提升,医学被还原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身边的医学”。本次论坛以此为契机,与会代表以各自从事领域为视角,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有助于推动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对于“医学是一门具有‘不确定性’的科学”这一问题的思考,有助于人们正视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进而接受生命的自然规律,更好地认识医学的含义与“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