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生研发"聪明栓塞剂" 已在大鼠体内进行试验

20.10.2015  07:37

  两名复旦的大学生,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应用于脑血管病治疗的医用液体栓塞剂,相较于目前临床实验医用材料在疗效、手术操作、成本等有多方面提升。主要研发者复旦医学院学生周峰告诉记者,他们的研究已经在动物模型上进行了有效实验,治疗效果符合预期目标,他有信心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以研究出“中国创造”的改良医用液体栓塞剂,为临床医学实践作出贡献。

   已在大鼠体内进行试验

  根据我国卫计委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显示,22.45%的居民死于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健康杀手。据了解,相对于传统的开颅手术,血管介入栓塞术这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取得了瞩目成就。但这种手术对医生和手术工具材料要求都非常高。目前介入栓塞术的核心研究热点就是如何开发更安全、效果更好、操作更方便、成本更低廉的栓塞材料。

  周峰告诉记者,他在临床实习中发现,传统的栓塞剂有血管毒性、易粘管、误栓后无法补救、进口材料价格昂贵等问题,他就想能不能研发一种新的材料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导师的支持下,他联系了化学系易涛教授及陈黎明同学,开始开发拥有自主产权的新型医用液体栓塞剂。

  “我们试验了几十种材料,经过大量的筛查和验证,最后选择了石墨烯为主料。”周峰说,人体温度一般在37℃左右,他们研发的新型栓塞剂很“聪明”,在32℃的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会自动从液体变成固体,完成栓塞术。此外,这个栓塞剂还可以纠错。“若医生对栓塞位置不满意,可以用冷生理盐水进行注射,栓塞就会从固体变成液体,自动排除体外。”据了解,目前该栓塞剂已经在大鼠、兔、猪等身上证明了有效性。同时他们在大鼠体内进行了毒理试验,远较同类研究观察时间更长,以期待更为严谨全面地获取新型液体栓塞剂的各项临床试验指标。

   两年实验工作量极大

  在两年的实验过程中,周峰和他的团队工作量极大,经常需要穿着十几公斤的铅衣,在X光线暴露的条件下做动物手术,又要小心翼翼地配制不同比例的药品,进行复杂的提纯及改良反应,还要在数百张病理切片中寻找蛛丝马迹,在各个校区、医院及研究所之间来回奔波来完善他们的研究探索已经是家常便饭。

  周峰表示,虽然他们的研究已经在动物模型上进行了有效试验,治疗效果符合预期目标,但是他也指出,受于样本量及研究时间限制,目前的研究结论还需要更规范、更严格的完善,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进入下一阶段的研究,不过,在他和他的团队密切合作之下,周峰同学有信心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以研究出“中国创造”的改良医用液体栓塞剂,为临床医学实践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