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为群所困” 家长发明了一个新工具家校沟通APP

14.08.2017  20:24

  各种“班级群”“家长群”让家校沟通变得高效便捷,但由此带来的“24小时在线”工作制,也让不少老师感到压力倍增。老师如何不“为群所困”?一年前,小学生家长卜江选择从IT行业转型,创办了提升家校沟通效率的公益APP“晓黑板”,受到众多老师和家长欢迎。截至目前,APP已被全国2000多所学校老师自愿使用,累计用户80万。

   微信群里90%信息与己无关

  2014年9月,卜江的女儿入读闵行区实验小学一年级。“老师建了一个微信群,开学时各项通知较多,120天里老师发了180条消息,但家长发的信息还要多。”每天下班后,和其他家长一样,卜江在众多家长的海量回复、感谢、点赞中,“爬楼”找到老师的通知,“群里90%的信息和我没关系”。

  有一天,平时3时放学的学校,因临时排练节目,改为3时40分放学。老师也很尽责,在微信群、QQ群里都通知了,还专门打电话给一些家长。卜江的母亲平时负责接送孩子,但那天不巧她在微信群里没看到,还是3时等在校门口,结果突然下起暴雨,老人家在风雨中站了半小时,回到家大病一场。

  几天后,卜江和班主任专门聊起这事。“老师在微信群里每发一条通知,家长回复刷屏得厉害,后面的家长经常看不到,有时不得不加上‘勿回’,但还有家长经常反映没看到。刚建群时才40多人,很快突破100人,祖辈也在里面,群里不分昼夜跳出信息和问题,老师也变成24小时‘客服’了。”卜江深受触动——能不能发明一个工具,让家校沟通变得更高效?

   开发家校沟通APP受到欢迎

  在原先的IT公司拥有一支技术团队的他,下决心要做点事。2015年6月8日,第一版“晓黑板”APP上线了。当时的功能还很简单:老师发布通知,如果这则通知被打开,且在家长手机停留数秒以上,说明家长阅读过了,系统会自动告知老师;如果这则通知家长超过30分钟还没看,系统会转为短信发送给家长。卜江先把这款工具发给几位老师朋友试用。没想到,团队一下子收到很多电话,还有用户建议再增加一些功能。经口口相传,越来越多老师知晓并使用,不少热心老师还提出建议。

  第一家尝试使用的普陀区武宁路小学老师提出,能否开发一个调查功能,根据主题归类,让家长们参与讨论某个问题。比如:学校打算换新校服,家长是否接受?小调查数据很快显示,大约80%的家长同意;还有老师提出,经常想了解班级学习情况,比如最近的课程,哪些同学听得懂、哪些同学听不太懂,以此调整教学进度……就这样,“晓调查”“晓讨论”等功能慢慢加入进来。半年后,没做任何市场推广的APP用户达3万多人。

  去年9月,他和其他3位合伙人决定,全身心投入家校沟通公益APP。如今,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延安初级中学等全国2000多所学校都有老师选用,APP提供的是免费服务,老师采取自愿原则。

   发掘教育软件的最大价值

  互联网创业是艰辛的,但创业团队的经历令其初衷更坚定。“比如‘晓讨论’功能,本来以为使用率不会很高,但老师创意无限。”卜江说,有位英语老师请孩子利用“晓讨论”的语音功能,发布自己的朗读语音。很多孩子录了好几遍,挑最好的发上来,积极性调动起来,进步神速,这位老师希望增加点赞功能,鼓励内向孩子的积极性。后来,APP还开通了学生用户功能。“晓黑板”CEO、上海交大电子工程学博士王琪回忆了一件事: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数学老师沈景有一次开公开课。课上最后5分钟,她请同学通过学校iPad加入“晓讨论”,大家把同一个问题的答案放上来,老师现场一一点评,并和同学们一起评出前3名。“那次讨论的第3名,是班里一个平时数学成绩并不拔尖的孩子,全班为她鼓掌,这位女生也感动得哭了。后来女孩数学课上非常积极,还经常主动发言、提问。”这件事,对创业团队触动很大。

  在王琪看来,给予学生信心和希望,是从事教育软件最大的价值,“还有什么比这能更让我们有成就感的呢?哪怕改变一个孩子也值得”。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