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破解儿科看病难,政府应当如何作为

19.02.2016  18:25

上海“儿科看病难”成为近期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2016年元旦起全面两孩政策的落地,原本儿科看病难的现状将雪上加霜。韩正书记在市人代会中强调要在“十三五”解决这个问题。市卫生计生委也提出在二三级医院增加儿科门诊服务、儿科专业本科招生扩容、医院收入分配改革、全科医生儿科服务等一揽子改革措施。据记者了解,国内各省市均对儿科难题一筹莫展,大家期待上海能率先破题。(1月27日《解放日报》)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二孩”时代的儿科诊疗吃紧问题?一般认为,“儿科看病难”与儿科人力资源的数量短缺与品质下降有很大的关系。如《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近5年的儿科医生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平均每1千名儿童仅有0.43位儿科医生,与全国平均每千人配备2.06名医师的水平相比相去甚远。据调查,儿科医生是一项“压力重,待遇低”的工作。就工作压力而言,据测算,中国一个儿科医生平均要服务两千个孩子。儿科医生不仅要具备充分的学识和技能,而且要处理好与儿童家属的沟通与协调。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宝贝孩子,家属往往因为心情急切而对医生进行辱骂、殴打。就报酬而言,儿童的用药剂量小、医学检查少,因此诊疗费用低于成人。在当前“以药养医”机制下,儿科沦为医院的收入垫底科室。据报道,儿科医生收入不足医生平均收入的一半,社会地位也不高,很多公立医疗机构干脆关闭或者不办儿科。

儿童的健康问题并不单单是家庭的问题,也是整个医疗卫生结构失衡的表现。在儿科诊疗的困局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医疗资源分配的欠公平。作为基本人权的国民健康权,不仅是要求每个人有权自由选择医疗服务,而且不论贵贱、贫富、出身,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可及、适度的健康照顾。为了实现这项权利,医疗卫生政策应当追求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平衡发展,让医疗资源的分配能使人人合理地受益。在“儿科看病难”现象中,片面的市场化造成医疗人力、财力和物力的配置失衡,作为弱势群体的儿童因而受到医疗机构的忽略。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将迎难而上,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致力于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当经济效益与国民健康权保障无法互蒙其利时,必要的政府干预措施就恰逢其时。这些干预应当包括:

首先,增加儿科领域的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恢复和扩大当前急需的诊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一是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着手,全面恢复和加强三甲医院的儿科门诊、逐步增强医疗体系中各层级的儿科力量。二是参考公共卫生人员标准,设立儿科“人头费”,提高诊疗费用与改善收入待遇。三是实施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的本科免费培养计划,享受免费培养的儿科专业学生承诺毕业后到基层服务。

其次,整合全体公立医疗机构的力量,提高儿科诊疗服务的品质。例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通过家庭医生扮演“守门人”角色,为辖区居民提供疾病保健预防、疾病治疗监督等服务。它还可通过社区首诊扮演“分流者”角色,对患者作初步的分流筛选,把重病患者送到大医院就诊,减轻大医院门诊医生的负担。又如,三级医院可以通过医疗联合体、“专家在线诊疗”等“互联网+医疗”的方式,拓宽优质儿科医疗资源的服务半径,发挥三级专科、优势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

最后,放松医疗卫生管制与鼓励社会办医,积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增加资源投入。很多人认为,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短缺与政府管制过严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公立医院一家独大地占据着医疗服务市场,社会资本办医的阻碍重重。但是随着“两孩时代”的到来,公立医院独力难支,还需要政府对社会资本加大扶持,引导办医,填平补齐。重点支持社会信誉好、管理能力强的民办医疗机构发展,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的儿科、产科等领域。(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



    原文来源: 东方网   |  发表时间:2016-02-04   |  作者:吴亮
    原文链接: 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60204/u1ai920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