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建成多个“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 体验式终身学习蔚然成风
据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丰富市民终身学习资源,创新市民学习路径和学习方式,市教委依托社会公共文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创建了8个“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并于2013年6月正式挂牌。近三年来,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已呈现出资源集聚和优势释放的亮点,即:促进社会优质公共教育和文化资源的融合,通过各类体验活动,转变成满足市民学习需求的学习资源,为市民搭建起互动式、体验式的终身学习新平台,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体验式学习是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198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在在其专著《体验式学习》中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并强调了包括“体验过程和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内的六大体验学习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自主性、互动性、实践性的学习,越来越认同从交互式的体验中获得智慧和成长,“体验式学习”的理念也将成为终身学习的新途径。
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集聚了行业资源、人文教育资源、高校资源、社区资源、校外教育资源等,通过组合、拓展、开放、共享和优化,把社会资源变为市民的教育和学习资源。比如,陶艺创作体验基地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承办,服饰文化体验基地由东华大学老年大学承办,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依托高校的专业和师资优势,打破围墙,开放资源,主动对接社区教育,普及与提高并进,满足了市民多层次的学习体验需求。
资源整合的过程体现了融合发展的理念。在管理模式上,建立起一种统筹、协调的运作机制,八大体验基地的工作由体验基地办公室牵头,各体验站点由体验基地承办单位牵头,形成了各司其职、上下联动的机制,通过定期工作例会制度,进行信息沟通和工作交流;在评价方式上,根据“扶持、培育、激励、引导”的原则,研发了导向型评估指标,明确了评估原则和工作目标,实施指导性的工作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
上海各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以实验创新为着力点,探索了“1+N”(一个基地多个站点)的体验模式。如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文化艺术体验基地成功拓展到25个站点,海派文化体验基地汇聚了10个站点,智慧生活体验基地拓展了系统内跨区的7个体验站点。“1+N”的基地建构模式成功复制推广至其他基地,创意手工体验基地探索了“1 +N+n”(“1+6+25”)的跨区域建构模式,即一个基地,横向覆盖6个区县,纵向延伸本区25个体验站点,满足了更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群就近参与学习体验的需求。科普教育体验基地在17个站点的基础上,建构起“一地多点”组团共建、强强联动、特色定位的基地运作模式,形成了“生活类、综合类、亲子类、科学艺术类、安全类、生态类、城市发展类”等七大类科普教育学习体验站,构建了完整的科普学习体系。
各体验基地还基于各自的基础和特色,精心设计了常态化体验项目和专题性的体验活动,学习者通过学习体验苑、情景式(创意手工的“三馆一厅”)、场馆导览式(文化广场的剧院开放日)、艺术导赏式(中华艺术宫、当代艺术博物馆)、互动交流式(话剧艺术中心的后台之旅)、公众参与式(当代艺术馆的画展互动区、话剧艺术中心的观众自编自演剧目)、沙龙活动式(艺研所的艺谈沙龙)等多样化的体验方式,充分感受了体验式学习的乐趣,也对终身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运用互联网思维扩大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的社会影响,是上海终身教育体验式学习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如,红色文化体验基地开发了数字陈云纪念馆,让人足不出“沪”,便能身临其境浏览全国各地的陈云纪念地,形成以线下实体展馆参观体验和线上3D感知体验并驾齐驱的体验模式,不仅丰富了多元化宣传展示手段,提升了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生动性和便捷性,实现馆藏资源、学术研究、宣传教育和协作交流的网上共享,还提升了体验基地传播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上海中国画院体验站点也创设了网上体验平台,市民中的书画爱好者可将自己的书画作品上传至画院网上体验平台,由书画艺术家在网上进行远程指导。此外,海派文化、创意手工等体验基地也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活动推介和作品展示。
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还积极吸纳一批优质民营文化艺术资源的加入。比如:幽篁里古琴文化中心、喜玛拉雅美术馆、龙美术馆等也成为体验站点。民营资源的介入,不仅增添了体验基地的运作活力,而且也丰富了市民终身学习体验资源,如敦煌艺臻体验点的“敦煌文化”资源,东方美传统文化促进中心体验点的“东方雅集”传统文化资源,都不同程度地填补了文化类体验项目的空白。
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在促进社会优质公共文化和教育资源融合、创新体验学习方式和学习形式、丰富市民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
——拓展了市民终身学习载体。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的建立,形成了新的市民家门口的学校,市民可以在最方便的时间、最就近的场所找到最喜欢的体验式学习内容,真正建立起突破学校围墙的社区教育新的学习场所。这是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行业机构、高校、人文场馆、企业等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尝试,遍布全市的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为上海市民搭建起“人人、时时、处处”的新平台,增进了市民终身学习的福祉。
——丰富了市民的终身学习内容。发挥各体验基地的资源优势,通过体验项目之间的功能互联、载体互通、课程互动的纽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200余项体验项目,丰富了市民的学习内容。目前,体验基地推出的体验内容从红色文化、科普教育到艺术人文,涵盖社会、科学、健康、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体验项目逐步对接社区教育,形成体验式课程,加上运作喜马拉雅、龙美术馆、幽篁里等一部分成熟的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介入,通过资源的整合和转化,拓展了学习者的视野和认知结构。
——扩大了市民的学习群体。各体验基地的学习项目向所有市民开放,没有任何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条件的局限,但凡对学习有兴趣、有好奇心、愿意尝新的市民都可以免费参加体验活动。在许多体验基地的站点,经常可以见到“老中青少四代”学习者的身影,不仅青少年、在职中青年学习者,甚至外国留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如,智慧生活体验基地针对市民学习需求,创设了“亲子互动、祖孙同乐”的实践体验项目,方便市民一家三口、三代同堂地走近智能家庭生活,通过参观、游戏、协作,大手牵小手,共同体验现代科技给健康生活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