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大申网]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火热开赛[图]
上天入地,奇兵制胜,“机甲战队”为荣誉而战
5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霍英东体育中心人声鼎沸,一场特殊的比赛正在进行,机器人和无人机们灵活有序地进行着穿梭、组队、进攻、防守,仿佛眼前上演着一幕真实的“机甲大战”,这正是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2017)东部赛区的比赛现场。
本次比赛的主战场分划了双方启动区、补给站区和补给站禁区、公路区、资源岛区、荒地区以及空中机器人区六大区域。比赛分为红蓝双方,各方均由不同功能的8台机器人组成。随着一声令下,大战开始,红蓝双方机器人在各自战区相互配合,跨越不同区域,一方面向对手发射大小不同的子弹进行攻击,另一方面又要时时躲避对方子弹的袭击,以尽可能保存自己的血量。击毁对方基地或者比赛结束时机器人总剩余血量较多的一方,即可获得比赛胜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比赛双方还各自拥有一架无人机,可以在地面抓取子弹对己方机器人及时进行弹药补给,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比赛开始后,只见场上大小子弹纷飞,双方机器人或躲闪,或出击,或侦查,或迂回,空中无人机则伺机抓取地上散落的子弹,并运输到己方机器人上空,进行准确投递。机器人和无人机配合默契,双方战斗异常激烈。场内的观众被精彩战斗吸引,时不时发出阵阵欢呼声和鼓掌声。
这些异常神勇且战斗力极强的机器人和无人机是如何操作的呢?原来,奥秘隐藏在赛场地之外。与赛场几十米之隔的操作间里,红蓝双方队员正坐在电脑面前,紧张地操控着各自的机器人和无人机。原来,此次比赛采用远程操控模式,每辆机器人和无人机上都装了视觉感应系统和操作系统,双方队员在远离战场的操作间里,通过电脑传输的画面,与机器人同步观察赛场情况并进行远程操控,指挥机器人战车和无人机进行战斗。因此,这才是战斗的指挥中枢。不同于战场的热火朝天,操作间里每个队员都凝神屏息,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进行操控,空气中氤氲着无形的紧张。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Robomaster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大疆创新发起并承办,是一个专门为青年工程师打造的机器人科创平台,致力于培育新时代的复合型科研人才及下一代青年工程师。据悉,RoboMaster2017共吸引了来自全国200余所重点工科院校的200多支机器人战队,近7000名优秀青年工程师参与竞赛。对抗赛依照分区赛、国际踢馆赛、全国赛三个阶段依次展开,分区赛分为北部、东部、南部、西部四大赛区,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东道主,承办东部赛区比赛。
机器人大赛
积极筹划,精心组织,东道主首次参赛热情高
走出赛场,在二楼宽阔的环形走廊上,各参赛队伍正在紧张备场,其中就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TPP战队。这是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参加RoboMaster竞赛。作为东道主,上海交通大学积极组织,精心筹备,选拔精锐力量组队参赛,最终由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和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两大学院的学生为主,组成了一支30人的参赛队伍。从最初的方案设计、零件加工、制作组装再到设备调试,参赛队员们在思源楼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中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提到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参赛队员们立刻神采奕奕,话匣子一下打开,滔滔不绝讲述起备战过程中废寝忘食于实验室的情形。由于第一次参加竞赛,机器人战车需要从无到有自行制作,各位同学又来自于不同学院,急需探寻一个能够加工和安装调试的场所。交大工程训练中心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在此时走入同学们的视野。作为工程训练中心对外开放的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不单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场所,还提供了科技创新所需要的加工服务。机器人战车制作过程中,队员们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现有的3D打印、激光切割等服务,免去了额外寻求加工的时间成本,备战过程中亦获得工程训练中心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技术指导。为了方便队员们加工,工程训练中心甚至将小型钻床搬到了机器人创新实验室!
机器人大赛
硬件改善,软件优化,量身定做打造实践图书馆
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只是上海交通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上海交大始终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为学校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以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所在的工程训练中心为例,为配合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作为全校最大的实践教学基地,工程训练中心承担着全校90%以上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工作。但随着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地加快,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更新,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交大入围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后,工程训练中心作为重点建设单位,根据学校整体部署,在借鉴国内外成熟创新平台建设经验基础上,积极筹建“学生创新中心”(Student InnovationInstitute-SI2)。学生创新中心在做好原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围绕创新能力训练和创新孵化两个平台进行建设。创新能力训练平台下设创新开放中心、交叉创新中心、工程服务中心和设备借用中心。创新开放中心借鉴国外Fab-Lab(微型装配实验室)建设经验,将建设包含机器人、实验室、IT和工业4.0等多个Fab-Lab,为学生提供科创场地,同时提供相应的加工服务和技术指导;交叉创新中心则致力于发挥交叉学科优势,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协同合作进行科技创新的条件,目前生化环平台实验中心正在建设中;工程服务中心将为学生提供3D打印,激光切割,软件下载、模型制作等服务,可借助网络实现远程提交和打印。同时,为解决学生加工困难,工程服务中心还对学生开放各种常用设备的借用,真正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建成后,学生来到创新中心即可享受到场地、加工、设备等一门式的科创条件保障。届时,学生创新中心也将真正成为学生身边的实践图书馆。
机器人大赛交大参赛队
紧跟产业,动态追踪,校企合作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蕴藏着无穷的创新潜力。而要创新,必须实时掌握行业前沿信息,这就要求学校转换思路,积极与企业合作,有效利用业界动态为学生创新提供不竭动力。上海交通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重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推动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深入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交大与多家知名企业成立了校企合作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共商创新人才培养大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引进企业先进技术供学生学习和研究,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企业前沿动态的机会;尝试与企业共同设立研究项目,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用书本知识真正去解决企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零距离感受行业动态。以学生创新中心为例,2016年以来,中心先后与英特尔共建IoT智能硬件联合实验室、与天威集团共建3D打印中心、与上海市金山区、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联合打造的“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金山实践基地”、与华为签署共建创新人才中心的校企合作协议、与大疆和思岚科技签署实验室共建协议,与xilinx、intel psg共建了FPGA实验室;同时,与其它15家知名企业达成了实验室及课程共建意向;借助企业的最新技术平台,学生创新中心引入企业工程师与各学院优质师资建设相应的通识课程,引导学生围绕前沿的实验平台形成创新课题。2016年,在第十四期“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中,与Intel 、NI和Honeywell共同设立发布企业大创项目18项;与多家企业合作,以最新行业动态开设实践教学模块,通过企业一线的优秀工程师、学校导师与学生的三方互动,以兴趣为导引,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课程做到了真正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受到学生欢迎。同时,中心积极探索多渠道的校企合作模式,共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如2017年承办了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上海分赛区赛事,而此次与大疆公司合作承办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2017东部赛区赛事也是校企合作成果之一。
霍英东体育中心内的战斗依然处于胶着状态,红蓝双方还胜负未分。体育场外,一批批闻讯前来观战的学生络绎不绝。赛场有输赢,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依托国家双创政策的扶持、校级层面的精心谋划和企业的鼎力相助,上海交大工程训练中心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兼具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助力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
来源:腾讯·大申网 2017.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