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第十一期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学术沙龙探讨文理交叉[图]
9月24日下午,上海交大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第十一期学术沙龙在闵行校区原法学院楼401会议室举行。我校三位青年学者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特别研究员俞凯、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景秋副教授和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崔东红研究员受邀出席本次文理交叉沙龙并作学术报告。沙龙由蒋宏教授主持。
俞凯作了题为“人机对话系统中的认知技术”的报告。俞凯介绍了人机对话系统的传统人机交互模型(该传统的模型主要由语音识别、语义解释、行动选择、任务处理或语音合成四个模块组成),并分析了传统的模型存在的的主要问题,即在识别、解析模块全部没有错误,用户指令完整且无歧义的情况下,由于语音识别及解析不可能100%的准确,最终会导致错误的传递。
俞凯表示,新一代人机交互模型引入了“对话管理”和“环境感知”模块,很好地解决了语义理解的问题,可以准确地判断用户的意图,他现场演示了他的团队所开发的“语音输入板”App,该App可以在语速很快、环境噪声较大的情况下,通过人机对话的准确判断将语音翻译成相应的文字,实现智能翻译的精准化,由此,俞凯认为脑机接口的深化研究必然推进未来的广泛应用,因为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语言系统而且可以进一步通过脑神经系统实现智能化的人机对话,实现人的器官和肌体的延伸。报告最后介绍了在认知工程视角下人类决策过程的逻辑性。
陈景秋作了题为“灾害体验、风险规避和保险选择”的报告。陈景秋认为,人们在决策的判断和选择中实际上是非常理性的,因此在考虑做决策的时候常常都会与利益挂钩,决策会被这种期望效用所影响,因为人通常会选择期望效用最大和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行动。
陈景秋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在灾害发生时,人们往往会很紧张并后悔没有购买灾害保险等措施,但是灾害发生过后一段时间,人们似乎又都忘了灾害的凶险,也不再理会灾害保险对于防御未然的必要性,例如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夏天经常出现台风,并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甚至人畜伤亡,但是当地的大部分市民并没有灾害保险意识。究其原因之一,在我国出现了自然灾害往往主要由政府对灾民进行补偿和救急,个人比较少的是通过购买灾害保险获得自救,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人们通常是通过购买灾害保险来降低家庭和个人的财产损失。通过这个现象引出了她们的研究,包括导致我国居民和普通人家对灾害保险认知影响和选择机制的因素、在什么条件下人们才会选择购买灾害保险、除了国家补偿以外以什么样的形式推出灾害保险(长期保险还是短期保险)能更让人们所接受等等。陈景秋一方面介绍了发达国家有关灾害保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又根据我国的实际,试图通过实验经济和行为经济的方法,提出实验的假设、被试选取、设计方法和实验测量的思路等,与与会者进行了交流。
崔东红作了题为“冥想调节机体内环境的‘脑一体’机制研究”的报告。崔东红通过国外的文献综述和一些研究机构的实验研究结果,认为冥想类似于佛教的“入静”,在冥想的练习过程中,会使人心绪平稳、意念集中、身心获得放松,通过长期的冥想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认知、情绪、提高注意力,甚至可以改善、优化生理指标和提高心理素质,以及预防或延缓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等的发生。同时,她又指出有关冥想的机理和作用机制仍然是学界和国内外学者热衷关注的议题之一,也是研究的难点之一,其关键在于怎么测定“冥想”及其作用、冥想的机理及机制。崔东红以“绿色治疗”为出发点,重点介绍了她的课题组正在开展的“长期冥想对改善认知、情绪及机体内环境的作用”的研究内容、方法、特色和创新等内容,并试图通过得道高僧、居士、身体健康者和患病者四个对照组,在组内和组外进行对比实验,以求证“冥想”的作用效果;通过对高僧和健康人士在冥想前后的生理指标和脑电测量,尽可能解析“冥想”的运行机理和作用机制;通过“冥想”的行为实验对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修复性的病情改善,提供经验和方法,同时也可通过“冥想”训练对焦虑、压力过大的青年学生和白领开展心理治疗等。
报告结束后,与会者同演讲嘉宾进行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