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收容遣送站李福强:“再难也要把救助对象安置好”

27.11.2017  22:34

  

  “没有李叔叔的帮助,我不可能拿到户口、参加中考。”近日,高一女孩小樑拿着新办的户口本,向李福强致谢。李福强是上海市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站长。自1994年接触救助工作以来,他在救助管理战线上已经干了23年,帮助上万名受助对象解决了各种困难。

  每逢极端天气熬夜巡逻

  上世纪末,我国对于外来流浪乞讨人员的处理还只停留在强制收容遣送的阶段。2003年,李福强所在的上海杨浦区收容遣送站正式更名为杨浦区救助管理站,从一个拥有执法权力的部门突然变成了服务性单位,也意味着强制收容遣送转变为人性化救助。

  面对救助管理工作的变革,李福强说他也曾感到迷茫。但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学习,他逐渐转变工作理念和思路,对外来流浪乞讨人员实行“自愿救助”。社工李晖介绍,很多流浪乞讨人员不愿进站接受救助,觉得在外面流浪比较自由。即便如此,当寒冬和酷暑来临之际,李福强还是会反复叮嘱工作人员,在救助巡查车上备足御寒的棉被、大衣、防暑降温的清凉油和水等等。每到极端天气,李福强总要带领工作人员一起熬夜巡逻,劝导每一位流浪乞讨人员进站接受救助。对于留站的受助对象,他更是把每个人的情况都记在心上。

  流浪乞讨人员王某因为没有身份证,只能靠打零工度日。三年时间里,每每碰到极端天气,李福强都会想尽办法劝说王某进站接受救助,哪怕住几日,吃几顿饭。今年春节,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杨浦救助站帮助王某的事。当晚,王某的表妹就打电话到救助站。原来,王某出走三年杳无音信,家人都以为他已经不在了。经过李福强的努力,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内上演了父子重逢的一幕。王某说:“李站长还说给我推荐一份工作,我一定好好干,自食其力。

   有爱心才能做好救助工作

  2008年,李福强担任站长后,率先在全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入站对受助人员开展服务。也是这一年,救助站接收的两个少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少年小王来自山东,遭受了比较严重的家庭变故,想到上海看一眼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和外滩,然后准备自杀;小张2岁多时,母亲去世,父亲带他在杭州火车站倒票谋生。16岁时,父亲也突然去世,杭州的救助站在遗物中发现一张帮他申请上海户口的申报单,就将小张送到了上海。

  经多方走访和沟通,救助站顺利把小王送回了家,把小张寄养在浙江的外公外婆家。两年后,李福强再次见到他俩时,内心却受到很大震动:原来,救助站对接小王的社工几乎每月与小王联系,并在小王考上大学后,继续为其提供帮助;而小张被送往外婆家后不到一个月,就又回到杭州,继续其父生前的营生。

  “当时心里感觉特别不是滋味。”李福强告诉记者,相似的案例,用常规的手段和用心去做,结果截然不同。从那时起,李福强下了决心,必须抱着一颗真正的爱心去做救助工作。

  奔波7年为孤女申办户口

  2011年,救助站成立了困境儿童保护中心,困境儿童的工作逐渐成为了救助站的一个特色服务。

  李福强第一次见到小樑是在2011年。“街道告诉我她只有9岁,没有户口,父亲病故,母亲失踪,无处可去,暂时由一对老夫妻抚养。可是,没有户口也不能让孩子在社会上游荡,再难也要把救助对象安置好。”从小樑搬进救助站开始,李福强就带着工作人员一起走街道、走公安、走法院,到处咨询,写了一篇又一篇情况说明。但由于孩子的身世太特殊,整整走了7年都还没能解决。眼看孩子2017年要初中毕业了,李福强专门请来律师协调解决此事。今年春节前夕,小樑终于拿到了户口。“看到孩子笑着哭了,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今年,在区里的关心下,救助站搬迁到了新址。如今,新站设置分区安置救助,对老年人、患有疾病的、遭受家暴的、困境儿童等救助对象进行特殊照顾,做到分类救助、分类保护、精准关爱。站里还设立了医务室、活动室、儿童活动房等等功能区。在他的带领下,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先后获得“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上海市青少年维权岗单位”、“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全国社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