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典礼举行 三位院士获科普杰出人物奖

09.11.2015  11:53


  11月8日,2015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典礼在沪举行,陈晓亚、薛永祺、邹世昌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获科普杰出人物奖和科普贡献奖(个人)一等奖,创下历届评选中“院士获奖人数之最”。陈晓亚表示,参与科普是包括两院院士在内所有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作为植物学家,他经常就转基因问题为公众答疑解惑。

  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是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2012年设立的科普类奖项。作为全国首个由社会力量出资的综合性科普奖,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今年共评出51个奖项,分为科普杰出人物奖、科普贡献奖、科普成果奖和科普传媒奖4类。其中,陈晓亚、薛永祺荣获科普杰出人物奖,分获奖金10万元。

  陈晓亚是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研究员,他坚持参与科普,到多所中学和科普场馆做讲座,还在新媒体上解答网友提问。他讲得最多的科学问题是转基因。对于“抗虫转基因作物既然能杀死虫子,会不会对人体有害”这个问题,他说,以转入苏云金芽孢杆菌(简称BT)基因的作物为例,BT能否杀死一种害虫,一要看这种害虫的消化道环境(pH值)是否可溶解BT毒蛋白;二要看它的消化道细胞膜上是否存在特异性受体。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生物,BT对它们都是安全的。

  陈晓亚表示,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表明已获批准的转基因食品对人畜有害,也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会恶化生态环境。“将来某一天,是否可能有实验证明转基因作物有害?到那时,会不会打开‘潘多拉魔盒’?”对于这个问题,陈晓亚说,“食品安全”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任何食品是绝对安全的。随着科技发展,一些人类长期食用的食品也被证明含有有毒物质。而现代农业中广泛使用的农药,当残留量高于一定水平时,也会危害健康。即使以有机方式生产的粮食和蔬菜,虽然减少了农药残留,但增加了感染病菌的几率,这种病菌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也是未知的。因此,在一定风险范围内,经过广泛科学评估和政府审批的转基因食品应当是安全的。另一方面,人类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了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能显著减少农药使用,提高食品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