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技资源集聚优势 杨浦区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巡礼
2010年1月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首批20家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之一以来,杨浦区按照国家科技部提出的“一条主线、四个着力”要求,抓住城区转型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坚持“三区联动、创新驱动”,发挥科技资源集聚优势,激发城区创新创造活力。在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之际,杨浦将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杨浦是上海最大的中心城区,拥有“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三个百年文明,科教人才资源集聚,现有包括复旦、同济、财大、上理工等在内的高校10余所,本科生、研究生分别约占上海的20%、30%。杨浦也是一个老工业城区,原来的产业基础非常雄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杨浦就积极探索城区转型发展,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0年,杨浦又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之一。经过10多年发展,杨浦初步走出了一条由传统工业向知识创新转型发展的成功之路。从2010年到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从894.7亿元增长到1381.7亿元,年均增长8.9%;税收收入从517.6亿元增长到822.7亿元,年均增长16.7%。
深化三区联动,突破体制瓶颈
坚持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的核心理念,着力突破条块分割的体制机制瓶颈,推动区、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动发展。一是与高校联动更为紧密。联动范围,从区域内拓展到区域外,从高校拓展到二级院校,从区校联动拓展到街道镇与高校的对接;联动形式从原先组织中心组学习拓展到共同开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复旦创新走廊等重点项目规划和建设。以现代设计为主导产业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出由2007年的79.8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227.7亿元,年均增长19.1%,明年有望达到300亿元。从联动内容看,现在已从高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拓展,到仪器实验室与企业共享。二是与科研院所联动更加深入。积极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建立科技园区,与中电集团二十三所合作成立物联网科技园,与上海电缆所合作成立智能电缆科技园,与上海电控研究所合作推进北斗应用示范工程与产业化建设项目。三是与企业联动领域更为广泛。与央(市)企、国际资源共建了中航科技园、湾谷科技园、中船科技园等一批科技园区,尤其是与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合作,建立了湾区数字化产业园,美国加州驻华贸易投资代表处落户杨浦。此外,还与东方网共同推进新媒体公共智能服务终端项目,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运营商签署智慧社区建设合作协议。
“1+6+4”政策,促产业结构升级
杨浦坚持走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服务经济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城区转型发展动力显著增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1+6+4”产业政策体系。“1”为产业发展目录,明确重点支持发展领域;“6”为主体政策,针对产业发展的不同主体分为总部、“两个优先”、科技金融、楼宇经济、园区、基础性产业等六类;“4”为配套政策,围绕产业发展要素形成人才、创新服务、创业、生态文明建设等四个方面。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四个快于”:一是三产增长快于二产。二是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增幅快于服务业整体增速。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快于传统都市型工业。四是大企业和“四新”企业发展快于一般企业。涌现出像“沪江网”、经尔纬、优刻得、有孚计算机等一批“四新”企业,特别是以“沪江网”为代表,互联网教育企业呈集聚发展态势。在2014全球互联网教育创业者大会上,杨浦区发布《杨浦区支持互联网教育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版,从“重培育、促发展、强机制”等三方面,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促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九条政策。
知识资源溢出,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杨浦始终坚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溢出效应。一是创新实力不断提升。2013年,全区专利申请6670件,比2010年增长42%,全区专利授权3997件,比2010年增长66%,其中授权发明专利增长79%。在杨浦区的高校、企事业单位获得201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66项,占总奖项的22%。在杨浦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分别占全市的14.3%和10.8%;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3个,分别占全市的25%和21.3%。二是科技企业不断壮大。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6000余家,创建市级小巨人(培育)企业37家,培育区级科技小巨人63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28家,比2010年增长90%。目前全区主板上市的13家企业中有7家为科技类企业;新三板和股权托管挂牌的25家企业九成为科技类企业。三是科技园区集聚产业能力不断增强。全区共有20家科技园区,其中7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占全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的53.8%(全市13家)。园区内80%以上的科技中小企业具有高校背景,自主创新能力旺盛。涌现了以现代设计为核心的同济科技园,以电子信息、新材料为核心的复旦科技园,以科技金融服务为核心的财大科技园,以光机电一体化为核心的上理工科技园,以新能源、智能电网为核心的电力科技园,以体育休闲健康为核心的上体院科技园等。
三个“舍得”,不断优化创新环境
近年来,杨浦注重营造创新环境、加强功能建设,舍得用最好的土地、舍得用最优的政策、舍得用最积极的财政投入,来优化适合创新、创业、创意发展的区域环境。杨浦知识创新基地扩区获得市政府批复,成为张江高新区杨浦园,扩区后总面积达23平方公里。杨浦区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创业先进城市(区)”称号,受到国务院表彰;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被国家工信部列为全国首批68个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县、区)。2003年全国开展科技进步考核工作以来,杨浦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实现了全国先进“五连冠”。一是搭建各类平台。上海知识产权园、上海高校技术市场、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上海市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上海市智能电网应用示范基地、上海市云计算促进中心先后落户杨浦。二是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科技金融功能区”。聚焦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瓶颈,积极促进政、银、企合作,逐步形成包括集聚PE、VC、产业基金,发展小贷公司、投贷联盟,创新金融产品、企业上市在内的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截至2013年底,共帮助5000户次中小企业融资300亿元,推动了科技企业快速成长。三是积极健全特色创业孵化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创业杨浦”,重点聚焦高校毕业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两类人群,通过分别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大学生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园区、公共实训基地、街镇创业园区等“四位一体”创新创业载体,不断丰富“人才+项目”、“创新+创业”、“资金+基金”、“一站式+个性化”等“4+4”人才工作模式,形成“四位一体”人才安居体系。
未来,打造全球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
紧紧抓住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机遇,杨浦依托区域科技创新优势,认真谋划“十三五”规划,将成为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作为战略目标。
形成创新知识策源地。在体制改革上,对高校科技机制、知识产权、第三方研究中心构建等瓶颈问题重点研究,激活更多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研发力和科研成果转化动力;在资源集聚上,吸引更多国内外创新机构落户,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界的创新联盟;在前瞻技术上,聚焦建筑信息模型、光电集成、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超精密制造等领域,挖掘一批全国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
打造技术转移集聚区。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寻找到自己的坐标,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设,强化技术展示、技术交易、技术再研发、技术服务等功能建设,形成技术转移功能实现的生态链,努力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编组站、国家科技创新资源中转站、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关节点”。
打造新兴产业孵化区。结合上海“四新”产业发展要求,着力培育发展高端化、服务化、智能化的新兴产业,重点是促进互联网同其他产业融合,聚焦导航与位置服务、云计算、电子商务、互联网教育等发展。重点串联五角场商圈、创智天地、复旦创新走廊、湾谷科技园、公共实训基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等重点项目,通过空间功能再设计和发展环境再提升,打造“大五角场中央智力区”。
同时,杨浦将继续营造创新创业最易成功的生态环境。除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支持更多天使投资机构和行业组织集聚,引进和培育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人才、创新创业骨干、技术运营人才等,还将统筹规划建设一些由创新创意路网、慢行系统串联的小型多功能室外广场、公共办公、孵化器、车库咖啡等功能多样化公共空间,为创新创业人才营造进得来、坐得下、留得住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