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维护科研诚信大有可为

25.09.2017  19:36

在谈到我国科研诚信现状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用两个“史无前例”来形容:一是我国科研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及其严重程度史无前例;二是社会各界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度史无前例。“科技期刊在维护科研诚信建设方面是大有可为的。”朱邦芬说。

9月21日-2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600余名专家学者,就“机遇与挑战——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路”主题,围绕科技期刊学术诚信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等议题开展了研讨并提出对策建议。

科研诚信:关注度史无前例

“2015年3月BMC撤稿43篇论文,同年8月Springer撤稿64篇论文,2017年4月Springer出版集团《肿瘤生物学》撤稿107篇论文……”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袁军鹏说:“科技期刊因为撤稿成为媒体焦点,科技期刊界也面临着科研诚信的挑战。”

朱邦芬认为,这其中既有不良学术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责任。不良环境包括按论文数给奖金、按论文所发表的杂志影响因子评奖、举报后单位仍疏于查处或包庇等。在个人责任上,主因还是研究者自身的道德缼欠。

科研诚信问题,朱邦芬把它提升到了现代科技发展基础的高度:“公众对科研的支持并不是无条件的,如果科研失去诚信,公众将不再信任和支持科研。而对科技工作者个体而言,一旦失去科研诚信,这将是其科研生涯的终结。”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项昌乐表示,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期刊的发展及其诚信问题。2015年,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5部门发布《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门发布《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今年8月,中国科协制定《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严重科研不端:实行一票否决

“要大力提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科研不端行为,实施‘一票否决’;要从教育入手,批评科研不当行为。”朱邦芬指出,国内经常把学术不端行为和一些学术不当行为混为一谈,“这就扩大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容,实际上包庇了最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

据介绍,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伪造、篡改、抄袭和剽窃。学术不当行为则是一个灰色地带,比如滥用同行评审的特权来为自己牟利,或者做有悖于伦理道德的实验,故意忽略研究的负面结果等等。

朱邦芬强调,对学术不端的稿件要坚决拒绝刊登;如果经人举报,查实之后要严肃处理,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加强期刊编审者队伍建设,严格稿件学术质量审查规范。“科技期刊的生命在于求真务实,维护学术诚信,科技期刊是可以做事的,而且大有可为。”

据了解,斯普林格《肿瘤生物学》撤销中国学者107篇论文事件,近期依然在发酵。有多名涉事作者受到所在机构的处理。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已形成明确处理意见的76篇论文涉及376人,各涉事作者所在单位已经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意见,正在抓紧履行相关程序。

同行评审:做必要性的改变

“学术诚信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同行评议作为科研成果发布审核的重要环节,对减少伪造、篡改、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发挥着重要的把关作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辑魏均民表示,制定和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对提高同行评议质量、规范学术行为、净化学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欺诈评审是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中国是重灾区,而且法律规范方面滞后。”对此,朱邦芬从技术性操作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让作者提供审稿人的名单对于一些冷门领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情况下要注意是否真的有这个审稿人存在,他的邮箱是否是官方邮箱。很多商业邮箱是中介公司伪造的。同时,不能让作者提供全部审稿人,最多用一个。可通过技术措施大幅度减少中介的伪造。”

“中国有很多人是愿意发文章,但不愿当审稿人。因为审稿人是无名英雄,没有什么报酬。所以我们的论文作者和审稿人是不成比例的。但每个人,你既是文章作者,也应该是审稿人,这是你的义务。”朱邦芬说。

学术诚信在网络时代更加重要。“信誉是科研之本,网络对我们的学术诚信、学术生命起到放大作用,容易产生热点,遗忘也迅速。”朱邦芬指出,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期刊主流,一切均在网上进行,易操作、易抄袭和剽窃,查处学术不端也可借力网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