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
8月25日出版的第34期《瞭望》新闻周刊将发表慎海雄的署名特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全文如下: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
文/慎海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大战略思想。习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他殷切希望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人类文明历程表明,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国家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强国。十九世纪初,当法国人萨蒂·卡诺观察了一台正在运转的蒸汽机后,不禁感叹说:“如果今天把英国的蒸汽机拿走,就相当于抢走英国的钢铁和煤炭,枯竭她的财富源泉,毁灭她的繁荣手段,摧毁她的伟大力量。”的确,正如蒸汽机改变了当年的英国和世界,重大原创性科技创新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往往是产业变革和升级的源泉。放眼今日之世界,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不二法门。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源泉的重要窗口期。习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这一重要论断,如今已经为人们广泛引用。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新常态”。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并以“新常态”确定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种常态,是对旧的发展模式的一种扬弃,也是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种自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离开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我们很难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赶不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我们也很难解决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才能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前,无论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发展优势支柱产业,还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都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创新驱动,离不开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一国一地区的发展路径,无外乎资源型、创新型和依附型三条路。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占优势,只能从后面两种选择。曾经有一种舆论认为,创新不必都“自主”,关键技术也可以花钱买进来。这其实也是依附型发展的一种。在过去一个时期里,我们经历了“市场换技术”“资源换技术”的阶段,也取得了很多实际成果。但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是不可能只依靠引进技术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的,更不能寄希望于他人来包揽我们自身发展所急需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科技问题。
如果我们在基础领域和重要行业的核心技术始终依附于他人,久而久之必然如芒在背、如鲠在喉,不仅仰人鼻息,甚至危及自身。最典型的例子是芯片行业。目前全世界核心的芯片几乎都掌握在美国手里,大到核心中央处理器(CPU)芯片、网络路由器芯片、全球定位系统(GPS)芯片,小到手机基带芯片、摄像机、照相机芯片,几乎无一不是美国企业所垄断的。这就好像一个仓库,你安装了再多的门锁也没用,因为后门钥匙在人家美国人手里。“棱镜门”事件所揭秘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正如我国古代童谣所言:“虽有千黄金,无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饱,千金何所直。”钱再多也买不来核心技术、买不来创新能力,唯有“斗粟”在家方可高枕安寝。从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点看,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而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在50%以上,总体上距创新型国家还有相当距离,急需尽快扭转。我们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资源能源问题突出、企业创新能力低下、产业升级艰难等一系列挑战,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开辟新境界。
习总书记指出,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每当新科技革命推进产业出现重大变革之时,不仅会催生一批新的重大产业,而且会使产业结构出现质的转变。而在这样的剧烈变革中,马太效应往往极为普遍:某个新兴行业的领军企业,一朝领先就步步领先,其他后来者就只能亦步亦趋、拾人牙慧。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不仅要关注新产业萌发的重大机遇,还要借此促进面广量大的传统产业和一般性产业的蜕变,加快产业调整和结构升级的步伐,努力构筑具有先进技术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赛出优异成绩。
在“两弹一星”年代,我们依靠“举国体制”实现了历史性超越。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依然要发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系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要充分发挥我们已有的基础和优势,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优先进军方向,在全球可能发生重大科技事件的领域,进行前瞻性的布局,集中力量攻关,努力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人才培养的桎梏,鼓励创新创造、加快产学研一体,下决心培养出当代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大师,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之路崎岖而光明。我们只有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高科技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根基;才能在国际经济大调整大变革中,赢得我们的竞争新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无穷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