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青年”徐志摩
2015年1月15日,是诗人徐志摩诞辰118周年的日子。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给人们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诗文和许许多多跌宕多姿、耐人寻味的故事。在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多种报刊中,闪现着徐志摩活跃的身影,其作品中诗歌、小说、散文、译文无所不包,甚至不乏通俗活泼的科学论文。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他还钻研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写成了《安斯坦相对主义(物理界大革命)》发表在1921年4月15日的《改造》杂志上。这也让他成为中国最早翻译、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作者之一。一位享有盛名的浪漫诗人居然“操盘”尖端物理学理论的传播,这在今天看来也是让人称奇的事。
学霸无敌 “科学青年”早有行迹
研究相对论、热爱自然科学,绝不是徐志摩心血来潮的偶然之举。从儿时起,徐志摩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资。他从小到大的求学经历,很好地诠释了一个百余年后的时髦用语——“学霸”。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他的父亲是一位有维新思想的成功商人,徐志摩是徐门的长孙、父母的独子。他4岁入家塾读书,从此开始了古文学养的积累;10岁进入硖石开智学堂,成绩总是排在全班第一。1910 年,徐志摩离开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即今天的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中学时代,他便表现出了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在校刊上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一文,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同样以第一名的成绩中学毕业后,徐志摩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1916年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预科攻读法科。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读书。1918年,他离开北大,赴美国留学。留学第一年,徐志摩进入美国克拉克大学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时还获得了一等荣誉奖。随后他又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于次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
林徽因在《悼志摩》一文中曾经感叹:“他早年很爱数学,他始终极喜欢天文,他对天上星宿的名字和部位就认得很多,最喜暑夜观星,好几次他坐火车都是带着关于宇宙的科学的书。”
“他不像许多天才,幼年里上学不是不及格便是被斥退,他是常得优等的。听说有一次康乃尔暑校里一个极严的经济教授还写了信去克来克大学教授那里恭维他的学生,关于一门很难的功课……”
偶获赠书 潜心研究终有成果
徐志摩在《猛虎集》的序文中也有这样一段广为流传的描述:“在二十四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想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 Hamilton(汉密尔顿,美国著名政治家,曾任财政部长)。”
1920年,徐志摩路过巴黎的时候,他当时的妻兄张君劢送了他一本爱因斯坦的《相对主义浅说》,让他研究一下科学界的最新成果。最初,徐志摩觉得虽然书上每个字都认得,比喻也很浅显,但是不管怎么读,都感觉看过和没看一样,显然完全没有理解。到了英国,他为此请教了许多人,包括理工科的留学生在内,居然没人说得出来。随后,徐志摩也不再四处请教他人了,转而自己埋头研究,“使出吃奶的力气”总算大致搞清楚了相对论是怎么一回事。
1921年4月5日,梁启超主编的《改造》杂志第3卷第8期出版了相对论专号,收录了来自3位作者的4篇文章,其中即包括徐志摩撰写的《安斯坦相对主义(物理界大革命)》。
在这篇文章里,他参考了六种有关相对论的英文著述,以通俗的语言、大量的比喻对于“相对论”、“四维时空说”作了深入浅出、生动直观的解释。徐志摩自称是物理学的门外汉,并表示之所以还是会向国人介绍相对论,为的是引起普通人对于科学常识的兴趣,以便使落后闭塞的国人了解世界科学前沿的最新进展。后来据林徽因回忆,徐志摩自己还不无得意地告诉梁思成,“任公先生的相对论的知识还是从我徐君志摩的大作上得来的呢,因为他说他看过许多爱因斯坦的哲学都未曾看懂,看到志摩的那篇才懂了。” 他以诗人的想象谈论相对论,其中也有不少不合乎原旨、甚至是谬误之处,但在当时对没有什么理论基础的国人通俗了解相对论、普及相对论知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剑桥改志 “任性”人生无需解释
《改造·相对论号》共刊载了4篇文章,分别来自3位作者,这一“三人组”也因为徐志摩的“跨界”加入而显得颇有意趣。其中,约10万字的《安斯坦相对论浅释》,由夏元瑮译自爱因斯坦概述相对论的唯一一部著作。夏元瑮于1905年留学美国,1906年进入耶鲁大学专攻物理学,1909年转赴德国留学;1912年应北大校长严复之邀,任理科学长(即理学院院长)。他曾跟随爱因斯坦本人研修过相对论学说,被誉为中国译介相对论学说第一人。另一位作者王崇植时为南洋公学电机科学生,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无线电专家,他在这期刊物中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对论的译作。而徐志摩的文章,则成了“专号”中唯一的一篇自著文章。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这篇文章都不失为一道奇特的景观。
不过,“科学青年”徐志摩离开美国赴英国求学之后,逐渐发生了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就像1931年他在《猛虎集》的序文中所说的,“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并且,虽然他在英国入读的大学都是顶尖名校,但曾经的“学霸”眼界大开之后,也不再是那个单纯专注于学业的“绩优生”了。
曾经的科学情节在后来幻化成了文学创作中的灵光一现——在徐志摩后来的诗歌、散文中,时常可以见到“科学青年”的影子。但徐志摩终于还是与他曾经迷恋的自然科学,与他涉足过的经济学、社会学渐行渐远。在剑桥,徐志摩改志文学,立志成为中国“汉密尔顿”的青年人终成了一名声名远播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新文学拓荒者中的重要一员。
(张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