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社会人节书读社会见面会: 韦伯对现代社会起源的探讨

12.12.2014  14:27

2014年12月3日星期三晚6:30,书读社会第四期第二次见面会在光华楼星空咖啡厅举行。本次见面会我们有幸请到哲学学院人气青年讲师郁喆隽老师,与我们一起研究韦伯对现代社会起源的探讨。同时,来自巴黎高等社会学科研究院的访问学者Nathan也一起参与讨论,而Nathan也将是下次见面会的主讲人。

本次见面会的阅读材料是马克思·韦伯的《以学术为业》和郁喆隽老师的《重思价值多神论》。

在交流会开始之前,郁老师先为我们介绍了撰写论文的背景,也大致阐述了本次的主题。本次阅读的文本取自《以学术为业》讲演稿的第三部分中的两节片段,主要讨论“理知化的主要意义”和“进步与死亡的意义”。

在讨论到“理知化的主要意义”时,话题主要从“现代社会的知识总量爆发式的发展”,到讨论人类在知识探索上的“文化分工”,又紧接着探讨有没有衡量这种“分工”程度的可能。随着阅读的进行,同学们读到理知化的意义最终指向了“世界的除魅”。而访问学者Nathan通过为大家阐述当时这篇讲演的时代背景,让大家了解到事实上韦伯本人对此观点的保守态度,同学们也开始了对于“科学和理性是否可以解释一切,是否可以承担一切满足人类所需的任务”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各个专业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和看法,在交流中更是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读罢第一段之后,同学们接着阅读第二段,讨论“进步与死亡的意义”。郁老师笑称在整篇讲演稿中,这一段更像是“突然开了一个脑洞”,却又不得不说,不吐不快。“既然文明无限地进步,那么个人的死亡对于文明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看似吊诡晦涩,然而在郁老师的解释和引导下,同学们渐渐开始明白了这个问题的意义,进一步讨论起人生的意义。其中许多关于“死亡”,关于“人生价值的来源”、关于“宗教的意义”等等一系列话题都被一一讨论,讨论的过程中,一些有趣新鲜的洞见也不断被提出。

话题最后转到了“价值阙如”和“价值冲突”上,郁老师也开始总结两节片段的内容以及大家的讨论。可以说这两节是反差非常大的选段,我们也可以从此看出韦伯实际上对于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持有一个保守的态度,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带着警惕的认识: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很多精神意义、价值被削弱。可以说,韦伯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略带悲观的。

”书读社会”第四期如今已进行到第二次见面会,第一次见面会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哲学学院教授邹诗鹏老师与我们一起探讨古典社会学理论,围绕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三大家”的经典著作展开,也给在场的同学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书读社会”读书沙龙是复旦社政团学联新推出的学术交流活动,注重以书为媒介,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一同解读大家思想,探讨经典智慧,从而认识社会,认识生活,更认识自己。本学期“书读社会”打破常规,与社会学社一同联手,致力于以学生为主,成立交流会。由交流会成员一同商定讨论话题和主讲嘉宾,并进行邀请,打造以学生为主导的精品小众交流项目。本期交流会成员专业涵盖了社会学、历史、哲学、中文等等,年级也从大一到大四皆有覆盖,力图寻求各背景学生的深入交流。“书读社会”的本次创新来自以往沙龙的与会者的后续建议的总结,我们将会更加努力听取同学们的意见,也会更加关注同学们的需求,再次感谢所有参与、支持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