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社会人节顺利举行开幕讲座,三大导师畅谈“身体力行的学问”
2014年10月30日(周四)晚18:30,第十三届社会人节开幕式暨社汇讲坛第七期、志德书院明志讲堂在逸夫科技楼二楼多功能厅隆重召开。我们有幸请到了志德书院导师唐亚林教授、杨鹏副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孙冰心老师为我们全方位剖析社会实践的深奥学问及无限魅力。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爽老师、志德书院学工组组长许蓓蕾老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分团委书记张炜华老师也出席了本次开幕式。
开幕式首先由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爽老师致开幕词——李爽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社会人节的内容以及准备开展的活动,并对到场的老师以及辛苦工作的团学联同学表示感谢,最后预祝本届社会人节圆满成功。
志德书院导师唐亚林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他对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意识”的精彩分享。他首先以司芬克斯之谜开场,引出其背后的古希腊人典型的问题意识。唐老师说问题一直贯穿于我们的一生,既需要我们不断地追问,直面问题的本原,同时问题也在不断地拷问着我们,把我们逼到墙角,需要作出回答。
唐教授随后通过引用爱因斯坦所说过的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才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来强调学会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最后,唐教授为大家总结了思考问题的完美“三步法”或曰“九字方针”:“先分层”、“再分类”、“后量化”以及在分层次思考中要学会“就问题看问题”和 “跳出问题看问题”。
杨鹏老师则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把知识变成力量”,分享了他对社会实践的感悟。杨老师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我们要从实践本身出发,回到实践最初级的状态。大学生就是经常面对书本,提到大学生人们就会想到知识,读书,象牙塔等,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因为我们还没有被社会化。社会环境有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但也有其险恶的地方,大学生不仅是要增强应对自然的能力,更要增强应对社会的能力。那么社会实践就是提高应对社会能力的方式之一,只有自己去亲身经历才能真正认识这个地方,有着自己的视角并对其社会环境有更好的认识。文献上的知识道理会有对应的现实事物,我们需要理解这些现实事物来进一步的掌握知识。
杨老师以自己大学本科期间做过的一项较为大型的社会实践调查为例教给大家看问题的角度,要走出熟悉的环境通过对比发现更多的问题。杨老师说要把社会实践的领域和本专业的知识结合起来如果能将社会实践和自己的兴趣也结合在一起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场讲座,我们还荣幸地邀请到了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孙冰心老师,为我们分享她2013至2014年赴新疆挂职的心路历程。
孙冰心老师则通过回答四个问题为我们介绍了她去新疆挂职的经历,从“为什么到新疆”到“在新疆做了什么”,从“在新疆得到了什么”到“在新疆留下了什么”,孙老师将她的经历和感悟娓娓道来。每一份感动都让全场自发鼓掌,久久不息。
孙老师告诉我们,新疆的人民和新疆这片土地就是孤独而热情,抗争并舞蹈。眼泪不是恐惧而是伤痛,鼓掌和眼泪都是对于民族团结社会安稳的期望。和平是新疆人民最大的愿望,暴恐是最大的苦痛。祖国是各民族同胞最好的依靠,这个依靠不能缺位。
孙老师在讲述的过程当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我们都未曾了解的新疆,震撼、酸楚、感动、自豪、欣慰……在场的观众们都时不时地湿了眼眶,感受到了属于复旦人的那一份“自由而无用”的人文情怀,感受到了真真正正的复旦人气质。
最后,志德书院学工组组长许蓓蕾老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分团委书记张炜华老师分别为杨鹏副教授和孙冰心老师颁发讲座纪念,并合影留念。
从社会实践的研究方法,到社会实践的意义探讨,再到社会实践的经历分享,三位老师为我们剖析了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复旦人的社会实践,是科学的方法、深刻的意义和升华的人文关怀构成的,是理性和激情的结合。
身体力行,复旦人的实践路将稳步前行,越走越远!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团委学生会
复旦大学志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