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女研究员吐露困惑:我还算科学家吗?

28.04.2016  21:48
  与硅谷发达的技术转移服务业相比,上海在这一领域较为薄弱,这给胡苹带来了烦恼:要转化成果,必须自己写商业计划书,不断与企业沟通。“我还算科学家吗?
  
  “我们单位现在很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我今天写商业计划书,明天给很多人演讲,讲我的技术如何先进。这样一来,我在实验室做研究的时间就少了,我还算科学家吗?”在今天举行的2016年度第四次“科学家月度座谈会”(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专场)上,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胡苹研究员讲述了自己的困惑。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回应,这个问题反映出上海亟需补上科技中介服务不够发达的短板。
  
  胡苹从事干细胞研究,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后工作后,于2011年底回国。“我家在北京,家里人都叫我回北京,但我还是选择了上海。”之所以如此,是她觉得“在美国呆久了,就喜欢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氛围”。上海办事很规范,而且张江有许多跨国制药企业,在上海做干细胞研究取得成果后,更便于转化。
  
  “很多人说,科研投了这么多钱,怎么还没产出?其实我们的成果在张江还是有产出的,当然投入/产出比还不够好。”在胡苹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到两点。
  
  一是希望政府继续持续性投入。因为基础研究的周期很长,“投资5年,课题组可能刚摸到门,接下来如果不再投入,那就等于白摸了”。而如果继续投入几年,就可能产生重要成果。
  
  二是希望市科委为科研人员提供成果转化服务,包括法律、财务等专业服务以及科技、企业、风投等资源。胡苹表示,与美国相比,这些服务在我国十分欠缺。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研究时,她的导师转化了很多成果。该校和斯坦福大学是硅谷地区最著名的两所高校,都设有技术许可办公室(OTL)。高校教师做出有望转化的成果后,就会联系OTL。该机构工作人员了解成果后,就会联系他们认识的风投基金和企业,并请专业人士来“把脉”,围绕“如何实现成果的小规模工业化生产”问题向科研人员提出建议,帮助他们走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第一步。OTL还会和合作机构一起,为科研人员提供包括法律、财务在内的一揽子服务。
  
  与硅谷发达的技术转移服务业相比,上海在这一领域较为薄弱,这给胡苹带来了烦恼:要转化成果,必须自己写商业计划书,不断与企业沟通。“我还算科学家吗?”对此,也从美国回来的上海交大李亮研究员深有同感。他介绍,美国有一批具有科技专业背景、从事科技中介服务的人才。他们做过科研,但后来没有走科学家道路,而是成为科学家与产业界的“牵线人”。上海应加快培养这类人才,通过他们更好地连接科研与产业,助力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来源】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