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那些漫长的苦夏与乐夏
原标题:石库门里,那些漫长的苦夏与乐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住在石库门楼里的人们,最怕就是过夏天了。苍蝇蚊子蟑螂老鼠多还是小事,关键是人不好过。
石库门楼原是一家人独用,后来分给四、五家合用,每一间房就是一户人家,更有厢房用三夹板一拦,一间住上两家的。一到夏天,七、八平米的房间里满满当当挤了人,看看就热煞,更何况当时还没有空调,用电风扇的人家也是少之又少。
石库门外观漂亮,规整的厢房、客堂,有情调的阳台,带转角的亭子间一应俱全,然而,房间小且朝向非北即西却成了一大遗憾。一到天热,倒晒太阳火辣辣地,一蒸就是一下午,摸摸台子烫手,床板也烫手……简直就是一个大“烤箱”。台子上放只生鸡蛋,到了晚上一定成白煮蛋,倒上酱麻油就成一道菜。傍晚时分,家家都用冷水擦桌椅、擦席子、擦地板,希望蒸发能带走暑热,携来凉意,换一个夜晚的安稳觉。
石库门里弄也分老和新,划分标准是有无卫生设施。当时,就算是在新式石库门,几家合用的卫生设施也等同于虚设。一到夏天,洗澡反而成了一大难题。太阳还没落山,小囡就被放入澡盆,年龄小一点的直接抱到弄堂里,洗澡顺带玩水。其他人依次烧好热水,在房间放上木盆,一家人见缝插针轮流洗。洗前端热水,洗后倒脏水,楼上楼下一趟趟跑,刚洗完了澡又是一身臭汗,只好自我安慰“吾已经汰过了”。男同胞图省事,直接站在天井里擦个身,冲把凉,搞笑的是一边擦身一边还能和灶披间烧饭者“嘎山胡”,这一奇观现在是很难见到了。
石库门楼里只要屋内有人,房门一定是不关的,是留给那一丝或许有的穿堂凉风。房门口齐眼高处,常用小花布遮一遮,保护一眼眼隐私。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会用木条搭一个框,刷上油漆,中间再蒙一块花布,算是当年的“豪华版”了。豪华版的门挡虽是好看,但并不实用,开门时一定要注意门外的情况,否则不经意向外一推,可能会听到“哐啷啷”“阿呦哇”的“交响曲”,人摔了,菜翻了……一场悲剧上演。
一般到了下午四点后,就有人把小囡用过的洗澡水倒在水泥地上,曰降降温,这便拉开弄堂乘风凉的序幕。
只要一歇歇辰光,三三两两的躺椅、木板凳、折叠床等都被拿了出来,占住中意的地盘。屋小人多又比较放得开的,直接就把小台子摆到了弄堂里,一家人围坐吃起了夜饭,一边吃一边还要和路过熟人打个招呼,聊聊天。哪天如果能就着一碟油炸花生、一块臭腐乳、一盆炝黄瓜喝上一杯散装不带气的啤酒,就权当是改善了生活,自我感觉赛过神仙。更有一些喜欢轧闹猛的朋友,端着一碗饭,东家串到西家,弄堂这头吃到那头,坐坐蹭蹭,好不热闹,算是当时无奈中的一点穷开心。
夜饭吃好,饭桌改成牌桌,躺椅并排排好,乘风凉的大戏正式开演。
被酷暑折磨了一天的人们,乘着晚凉,歇一歇,喘口气。石库门的乘风凉有着联欢会的特质:有人气,有铺垫,有高潮,有余韵,还有一些美丽的意外。有甩着膀子打“大怪路子”的;有眉头紧锁下象棋的;还有小朋友四人一组,“军旗”“飞行棋”“斗兽棋”大战的;更有“独立大队”,端着收音机听单田芳说评书、抱着吉他自弹自唱的。但绝大多数乘风凉群众还是望着星空,轻声说笑,也有偶尔一天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何时爆发”之类永远没有答案的话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有两眼笔直一旁发呆想心事的……
青菜萝卜各取所好,有团体活动的热闹,也有独自一人天马行空的惬意。记得当时还有人专门来讲手抄本的故事,那一天就像是弄堂节日,大家早早在约定地点用凳子排队抢位。当夜幕降临星光闪烁时,故事正式开场,《一双绣花鞋》《绿色的尸体》《梅花党》……都是乘风凉的意外收获。后来有了弄堂电视机,大家都被这个小黑盒子吸引,改成了看电视。十二寸的黑白电视机前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前面的人小板凳,后面的人大方凳,靠后一排的只好站着看,最后一排的索性站到了凳子上……人挤人,人挨人,电视是精彩的,可也缺少了乘风凉最初追求凉快的本意。
夜渐深,凉风徐徐,小囡多半在躺椅或折叠床上睡着了,家长摇着蒲扇赶蚊子,一时也半梦半醒;听半导体的老人呼噜声和评书声齐鸣;“大怪路子”队一半被扒了衣服,一半脸上贴了纸条……乘风凉到了余韵环绕的阶段,千万不要以为此时已是心静自然凉了,早有人在旁蓄谋已久蠢蠢欲动。躺椅一把把,男女并排并,大声谈笑改成了窃窃私语,许多对弄堂恋人的故事都是这样起头的。国家大事弄堂小道,天上星光灿烂,地上柴米油盐。真可谓白天革命春雷响,夜晚风情暗流涌。第二年又有几对弄堂青年要请吃结婚喜糖了。
乘风凉本身是快乐的。工作的疲劳,酷暑的苦煞,生活的窘迫,精神的苍白,到了夜里,竟然像天上的云彩一时消散,让人们变得轻松起来,而所有的轻松竟然都依赖一个天然的平台——弄堂和弄堂里的“风”。
苦夏,漫长,愁闷;乐夏,短暂,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