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并举 巩固窝棚整治成效
近年来,来奉种养户在奉贤区田间搭建窝棚成为农业生产中较为普遍的现象,给奉贤区农业组织化生产、农产品安全监管、村容村貌的整洁以及社会管理等带来了诸多问题。从2014年起,奉贤区积极开展外来务农人员减控及农田棚舍治理工作,截止目前,全区已拆除窝棚面积占治理任务的72.57%;减少外来务农人员数量占减控任务的59.09%。
一、窝棚整治、人员减控稳步推进,初具成效1、政府重视、组织有力按照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要用更大力气抓农村环境建设,保质保量抓好农业”的总体要求及市农委《关于印发本市来沪务农人员调整的行动计划的通知》(沪农委〔2014〕101号 )精神,2014年4月我区下达《关于转发区农委<奉贤区加快推进外来务农人员减控及农田棚舍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沪奉府办【2014】33号),成立外来务农人员和农田棚舍综合治理的领导小组,明确我区外来务农人员3年减控目标,制定农田窝棚整治方案。
2、全区窝棚整治工作有序推进据农委统计,各镇、开发区、社区截止2013年底违章搭建农田窝棚625754平方米,截止2015年3月底,全区累计拆除窝棚面积454124平方米,现已完成治理任务的72.57%。(见图一)
图一: 奉贤区各镇窝棚整治情况
3、外来务农人员有效减控据农委统计,至2013年底全区外来务农人员22923人,涉及7514户,目前全区已累计拆除农田棚舍5894户,完成治理任务的77.76%;累计减少外来务农人员13545人,完成减控任务的59.09%。
4、外来蔬菜种植户明显下降近两年我区有效减少外来务农人员散户的蔬菜种植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合理调节茬口安排。2015年全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6.88万亩,比上年减少1.08万亩,同比下降13.6%。其中外来户种植面积4.71万亩,降13.1%,外来种植户3632户,降17.0%。
5、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本地劳动力种粮积极性提高奉贤区切实加快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目前,家庭农场数量由2013年的44家发展至今的211家,经营面积由0.7万亩提高到3.3万亩。在结合政府给予的多项扶持补贴政策鼓励下,本地农户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
6、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业综合管理通过对田间窝棚整治,排除了农业生产及农民人身的安全隐患;同时恢复了被占农田面积、提高土地使用率;改善了农田环境;并增强了对外来人口的管理,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综合管理初显成效。
二、当前存在的几点问题1、后期整治难度较大因前期窝棚整治以种植短期作物搭建的棚舍为主,相对容易。但剩余的多是种植果树、葡萄等多年生作物搭建的棚舍,合同签订的承包期较长,有一部分直接与本地农户签订合同,窝棚拆除、人员减控难度相对较大。
2、外来务农人员有出现回流与反弹的可能一方面随着闵行、浦东南汇等相邻区县农田面积的减少,可能致使外区农户搬到奉贤从事农业生产。另外,外来农户由于搬离棚舍后不便于生产管理且生产成本增加,有可能会出现搬离后再搭建入住的现象出现。
3、本地农户土地规范流转意识薄弱部分农户受到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私下与外来户签订转包协议,任其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缺乏规范流转土地意识,给治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三、巩固窝棚整治成效的几点建议1、合理疏导,加大对种植多年生作物搭建棚舍的治理力度,根据土地性质、农田区域规划等实际情况,疏堵结合、因地制宜、指导务农人员种植生产。
2、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外来务农人员反弹现象。充分运用政策,规范外来务农人员合法居住、合法就业,强化内部管理考核,增强各村外来务农人员减控工作实效。
3、规范土地流转,引导农民土地有序流转。以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方向,加快推进农户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到村。严格规范土地流转,加强对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宣传引导,减少农户自发二对手流转行为,从源头上控减外来人员来奉务农。同时鼓励本籍种田能手种田大户、规模性合作社在村经济联合社的土地流转上发展粮食生产。
4、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配套建设必要设施和装备。按照设施农用地相关政策和标准,统一建造简易看护用房,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和简易看护。建造仓库晒场、农机库房等,健全粮食配套设施,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建立健全后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5、合理规划,切实加强农村区域管理。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地域经济空间结构,科学布局农业生产力,因地制宜地安排好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生产用地,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区域统一规划管理,综合平衡,将本区农业生产纳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