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里"吹喇叭"的爷叔:这只萨克斯 吹伐吹伐也老感动的
我们这次去采访的地方位于邢家桥路与海伦路肋挟之处,是一片老棚户区。当地人形容这片居民的状态是——“等”。于是乎打牌成了街头一景,无论酒肆、足浴还是保健品店,午后竟都能摆出一桌牌局。
同样生活在这片区域的烟纸店老板方文羊是我们的受访者。他今年他61岁,两年前他选择学习从未接触过的萨克斯管,如今也能吹出一首悠扬的《Speaksoftlylove》。此外,每天他还要在打扫得一尘不染的烟纸店地板上做400个俯卧撑。
在20年前,这家烟纸店也是方文羊当初的“创业项目”,虽然二十年间“创业”并未给他带来太多物质上的东西,然而孩提时代培养的运动和音乐两件爱好,却带给了他如今生活许多积极的影响。
被方文羊在店里吹萨克斯的声音吸引,我们和他攀谈,从而得知,他工作上是技术骨干,素来积极参加文体活动。“阿拉参加体育、文艺活动,精神状态老健康的,感觉好,不像人家整天萎靡不振。”在他的叙述中,一段意气奋发的生活在我们眼前展开,在这灰扑扑的棚户区“等拆迁”的氛围中,不禁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等”是这里居民的一种状态
“我不搓麻将额,我做(烟纸店)生意,我哪能搓麻将,还有儿子唻,还有家庭的责任唻。”方文羊说,他的烟纸店在虹口区邢家桥路与海伦路肋挟之处。
那里是一片老棚户区,当地居民习惯称这里是“日本人的房子”。起初我们是打听到这里有一家百年烟纸店,特地来探访。结果那家店已经易手外人,成了水果杂货铺,老店的内部结构也被完全更改。
好吧,既然来了,不妨走走。在后来的探访路上,我们偶遇到了刚才说话的方文羊。
这一片老棚户区的面积并不大,据当地居民介绍,附近一片随着四川北路商业区的扩张,几十年间经历过数次搬迁,剩下的就是眼前这一片。解放前这里曾经是日本人聚居区,故当地人会说这里是“日本人的房子”。
邢家桥路沿街的门面房犬牙参差在狭小的路面上,建筑外墙早已破败,布满各种修补痕迹,抢眼的是门面小店的招牌,各种形态的字体、底纹,混杂在同一个视觉平面里。二楼的窗户里也时不时伸出一些“万国旗”,提示你此户居民的性别、年纪。
“但凡有机会的,早几年都搬出去了。”附近的一位老居民这样形容。如今沿街而开的仍是一些极具功能性的小店——裁缝铺、宠物店、美发店、早餐店、炒菜店、五金店、保健品、足浴还有棋牌。只是像“黄山点心”、“河南拉面”的招牌透露出这个老旧社区的居民早已是来自全国各地了。
下午三点刚过,这条小路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各色小店五、六成都摇身一变,开出了一两桌棋牌来。偶尔小店里涮洗的厨娘会走出来往街上泼出一盆水,或是抽烟的爷叔走到马路沿子边往地上啐一口痰。
尽管洗牌声听起来亲切,但你却很难将这条街上的见闻总结成一种“闲适”的状态,他们看起来也挺松弛,但并不有序,更缺乏上海人经营街道的那种条理和整洁。
我问一位当地居民,住在此地是什么感觉?他答:“等呀,等搬迁。”这个“等”字用的真是恰如其分。对比50米开外的四川北路,这里等待的色调是灰白的,无奈也无力,灰白色是我们在尝试回忆这条街道的色彩时,脑海里的第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