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妈妈”和老师 李小英:北双村的特殊“教育家”
这堂课是北双村“小英工作站”暑期的例行活动,希望结合当地特色,向学生们讲述一些葡萄培育、种植的相关知识。下课后,李小英组织了几辆车,把学生带到农田里,对着实物继续讲解。其间,李小英注意为身边走过的每一位学生打伞遮阳,有些熟悉的,她还很自然地将其揽在怀里。
这些入选“小英工作站”的学生有些特别。因为父母在外务工,或是家庭遭遇变故,他们都是村里的留守儿童,大多与祖辈一同居住。对他们而言,李小英就是另一位“妈妈”。
没有接受过师范专业的培训,也未曾上过大学,但李小英在做好村主任工作的同时,始终在思考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成长。“小英工作站”成了她领衔的一次生动的农村教育实践。
北双村党支部书记郭丹是镇里来的年轻人,和李小英共事不过4个多月。说起李小英,她打了三个比方: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的领头雁;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千里马;不计回报、埋头苦干的老黄牛。
而李小英的自述却谦虚得多。
在采访过程中,她不断提到"蛮激动,也蛮惭愧","基层都是最点点滴滴的事,摆不上台面","我的想法真的很简单,就觉得帮助别人也是积德。"
对李小英来说,眼下所有的一切,都是从自身经验出发做起来的。"以前我也只是个农村妇女,偶然做上了村干部。"她说。但经验,确实帮她干成了不少事。
多年来,李小英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门道。2000年,在崇明中学就读的儿子考取复旦大学,此后又出国留学。自称"尝到了甜头"的李小英,也在此时发现了村里的教育"缺口"。
10年前的一次走访中,李小英被一户特困家庭的情景所震撼:一间破旧灰暗的屋子,里面除了一个灶台、一张床铺和几把老式旧台凳外,没有一个像样的大件。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奶奶,穿着破旧衣裳,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男孩,眼神里满是胆怯。
小男孩名叫小强,母亲去世,父亲离家出走,他与外婆相依为命。听闻小强的身世,李小英的心莫名地痛:"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怎能茁壮成长?"当天晚上,她回家与家人一番商量后,第二天便与小强结对,当起了崇明最早的"爱心妈妈"。
冬送棉鞋夏送凉,读书生活都关心,"爱心妈妈"的无微不至,让小强倍感鼓舞,去年考取了崇明中学。拿到通知书的那天,小强扑到了李小英的怀里,叫了一声"小英妈妈"。
在农村,小强这样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有些因为疏于管教,染上了不良习惯,走了弯路。一人之力毕竟有限,李小英走访全村,发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志愿者一起参与,并寻求上级部门、企业和社会的帮助。2011年11月,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孩子的"小英工作站",一支35人的志愿者队伍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守护人。如今,"小英工作站"已与33名孩子结对。
"村里的工作有不好推进的时候,有时候碰到不讲理的村民,还会谩骂,甚至赶我们出门。晚上回到家,想想工作那么难,也想流眼泪。"李小英回忆说,每逢此时,她都扪心自问,"工作是不是真的做到位了?"
村民老陈在宅边的河道里私自张网养鱼。因为北双村申请国家"美丽乡村",需要在3日内清除渔网,否则镇上将派执法队前来拆除。
"就给3天时间,我怎么来得及处理这么多鱼,这么一折腾,损失就是好几千块。"老陈心里不是滋味,拒不执行。李小英认为,执法只是一种手段,让村民自觉主动、不留"疙瘩"地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方法。她利用下班时间,晚上摸黑来到老陈家做思想工作,也听听想法。通过与镇上水务部门沟通,最终清除渔网的时限被延长,老陈也被李小英这份为百姓着想的工作热情所感动,允诺及时拆除渔网。
"当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感情不能断。''情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平日里与村民接触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李小英说,村民家中遇到了困难,做村干部的要主动前去问候一声,帮上一把;村民上县城办事在等公交车,倘若自己开车经过,顺路就带一段;甚至是在村里的路上遇到村民,也不忘上前打个招呼,拉上几句家常。"你对待村民如亲人,真心为他们办事,他们也会理解你的工作。"李小英说。
事实上,"美丽乡村"有严格的考核要求,老百姓的支持度要达到90%以上,各项公共设施也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县里20多个部门,针对7个试点村一项一项做审批。接到任务之后,已届退休之年的李小英40多天没怎么休息。正是这种"做到位"的追求,让她广受村民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