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先锋】“不穿军装的军人”李媛:让航母飞行员安全跳出“刀尖上的舞蹈”

05.03.2018  13:51

  东方网记者袁猛3月5日报道:2012年11月23日,5名飞行员们成功完成了辽宁舰的首批起飞与着舰,成为海军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成为国防建设史上的里程碑。驾驶高速战机在航母上着舰是风险性最高的工作之一,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来自中船重工第七〇四研究所的李媛与科研团队在无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年,为飞行员安全着陆研发出了一款被誉为“阿拉丁神灯”的特种装置。

   无任何资料参考,跳好“刀尖上的舞蹈”不容易

图片说明:李媛(图片来源:中船重工第七〇四研究所,下同)

  航母,国之重器。辽宁舰是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航母舰载机起降,是一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它关乎着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也因此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来自中船重工第七〇四研究所的李媛,与其团队要攻克的就是这一难题。

  据了解,辽宁舰某特种装置涉及控制、机械、船体结构、空间几何等多领域的综合学科。它有几个技术难点:精度高,高到目前国内没有合适的检测设备来检测它的精度;使用环境恶劣,安装在船上起降最为频繁、撞击最为剧烈之处。就连工业水平较高的法国、军事装备水平较高的俄罗斯也在这些技术难点望而却步、转向外购或研制替代产品。

  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借鉴,只有几张类似设备外形照片的情况下,作为主管设计师的李媛与其团队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阿拉丁神灯”照亮强军梦,曾连续外场工作150天

  承接该项目后,李媛牺牲了无数个周末和节假日,往返于北京、上海等各接口单位,夜以继日地加班,甚至推迟了要宝宝的家庭计划。李媛告诉东方网记者:“承接项目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随时都可能出差的工作情况,也无法顾及家庭,非常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图片说明:李媛与科研团队成员在研讨项目

  在工程进入试验阶段后,李媛带领团队曾在试验场连续工作150多天。由于装置的试验时间提前,而土建工程却仍处于施工状态,现场粉尘弥漫、停电频繁。在这种条件下要实现提前进行试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李媛带领团队起早贪黑,避开施工高峰和用电高峰,见缝插针,在别人不工作的时间里抓紧安装调试。往往是清晨六点钟就赶往山上试验场,晚上十一二点摸黑回住处。在她的带领下,最终在计划的时间内顺利的完成了单机恢复任务,确保了一个个关键的工程节点。

  在数年奋战后,不依靠“洋拐棍”,李媛与团队最终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和难题,完成了从科研到装备的研制,填补该项领域国内空白,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功地将“中国创造”铭刻在了亲手研制的装置上。

  通过全面的陆上、海上试验考核,装置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大家亲切的称它为“阿拉丁神灯”,这里的阿拉代表装置为上海制造,“神灯”则体现了设备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

   平均年龄35岁,这群“不穿军装的军人”继续前行

  为了高质量的完成项目任务,李媛与她带领的团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当时工作时还比较年轻,扎个马尾辫。”李媛表示:“在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专家面前介绍工作时,还是会有一定的质疑声。”不过李媛与她的团队虚心向各方面专家学习,凭着不服输的精神,最终完成了这一任务,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据了解,中船重工第七〇四研究所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35岁,团队之间一直有代教的传统,团队成员之间合作非常好。

  “有时出海时间比较长,很多同事在忙完一天工作后,回到宿舍基本都是夜里11点多,也没办法与孩子说话,只能通过视频看一下孩子熟睡的面庞。”在海试时,团队中有两位同事的亲人去世都没来及见上最后一面。在试验成功后,航母飞行员对李媛及其团队表达由衷感谢,称她们为“不穿军装的军人”。

  当身在千里之外驻厂监造时,李媛错过了宝宝的第一声“妈妈”。当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海上,坚守试验时,李媛错过了父母病床前的陪伴。不过提及这些,李媛表示有遗憾但不后悔:“人还是要有一些理想的,当看到自己研制的设备应用到国家装备上时,心底会有一种自豪感。”李媛表示,在装置研发上,她们还会继续前行,继续为国防建设做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