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消失的东台路古玩市场:近年古董生意日渐萎缩[图]
8月16日,东台路古玩市场里游客不多,一个小男孩滑着滑轮车在市场里玩耍。
东方网8月18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最近,黄浦区东台路古玩市场的商人做生意似乎有点心不在焉,一得空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交头接耳”。
早报记者从这些商人的口中得知,东台路古玩市场北侧的一大半与其周边的老小区一起,“已经列入动迁计划”。
而近年来,这里的古玩生意已经日渐萎缩,成交量更多的是工艺品、创意品和一些旧货,如何保住古玩市场的金字招牌已是一个难题。
内因、外因汇聚,这条延续了30多年的古玩一条街未来的命运究竟会如何?这里的商人大多在揣测之中。
自发形成的古玩街
东台路古玩市场地处黄浦区中心区域,东邻西藏南路,西边隔两条马路就是著名的“新天地”和太平桥公园,往北不远则是淮海中路。
这是一片旧城区,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里弄,大多是二至三层的老房子。红瓦的屋顶,白灰粉刷的墙壁,颜色鲜明,这是上海老建筑共有的特色。
每天大约10时前后,陆陆续续地,各个忙古玩生意的老板前来上班了,“乒乒乓乓”地开锁,接着小心翼翼摆放起各类古玩。
老板们的工作场所是一个个的小间,都是政府规定的统一规格,通常三四个平方米,里面层层叠叠地摆满各类古玩,外面再伸出一块板,继续摆放;有人还在小间周围的地面或搁板上增加摆放空间。
亭子间的后面是居民的住家。与其他商业街不同的是,东台路两侧的住宅,几乎每家每户都向街开着门,每个底层楼都是古玩店。店老板可能是房东自己,也可以租出去给别人开店。
“前店后家”的模式,就形成了东台路古玩老板与周边居民共生共荣的商业街。这种自发形成的商业街,最初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最早在市场里摸爬滚打的人,则是一批回城知青、下岗职工或无业市民。
“最初一批人差不多都是些生活没有着落的人,还有原先在会稽路双休日露天旧货市场‘打游击’的古董贩子。”上海作家沈嘉禄自小就生活在东台路北端的崇德路,见证了东台路的形成和发达。他的一位“连清朝十个皇帝都说不全”的中学同学,在几经波折后,也回到东台路家里“开墙破洞”,做起古玩生意。
这个自发形成的古玩市场最初的生意非常艰难,在沈嘉禄眼中,这些“眼睛骨碌碌,满身草莽气”的生意人,在经受几波市场“大浪”猛烈冲击后,渐渐在此立脚生根,“他们相信,总有一天能咸鱼翻身。”
果然,几年以后东台路慢慢热闹起来,家家破墙开店,人行道上投摊,明清瓷杂、朱金木雕、钟表相机、文房四宝,各类工艺品渐次增多,蔚然成为上海著名的古玩一条街。
培育一批传奇商人
生意越来越好,东台路古玩市场的“摊子”也越铺越大。老板王雪峰说,早期的东台路古玩市场,北起崇德路,南至自忠路,全长也不过五六十米。“早期还没有亭子,都是居民自家的房屋,底楼做门店。”
在一些老板的记忆中,最初各家出售的东西种类不多,但大多是古董与旧货。这些古董、旧货都是从居民家中、乡下,或者外地淘回来,再卖给一些识货的行家或收藏爱好者。老板们一半时间在开店,另外一半时间却要“走家串户”,或者到其他旧货市场“淘”货。
淘古玩赚钱快,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一市场。东台路古玩市场也越过自忠路,向南继续延伸。现在,游客从崇德路出发,沿着东台路一直走到底,甚至中间相交的浏河口路、自忠路的一小段,全都是清一色的古玩店。大致数一数,二三百家少不了。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间杂的花鸟门店一家都没了,原因简单,因为赚钱没古玩店来得快。
30多年里,东台路渐渐成了上海的旅游景点,在一些供海外游客使用的《上海指南》游览地图和部分国外出版的上海旅游指南中,东台路古玩市场同豫园、玉佛寺等名胜同样有名。不少外国人来上海,指名要来此淘宝。
一些港台影星也偶尔来此扫货,有老板称亲眼见到刘德华来这里,由上海这边的“带路党”引导进入一家古玩店,请老板将100多只旧手表统统拿出来,略作打量,便统统兜下。
30多年的经营中,一些人从东台路古玩市场发财,也培育出了一大批工艺品制作的人才,或深谙古董、旧货的行家。其中的翘楚,一些资深商人们依然能一一数来:例如“鸟笼大王”王荷忠、“三寸金莲”杨韶荣、字画专家董杨金、“铜器手炉”魏天麟、“雕花木器”老金头、“瓷器大王”高阿申等等。
一些人还向上海博物馆捐过文物,比如高阿申,在上海博物馆墙上历年捐赠者名单上最后一个就是他。
“如今这些有名的人或者发财的老板都离开了东台路,去做更大的生意去了。”东台路一家店铺的老板王雪峰说,他们大多去了城隍庙的中福古玩城或者虹桥新建的一个古玩城。
工艺品渐成销售主流
东台路古玩市场本身的经营也在变化。在内行人眼中,现在的东台路,古董基本没有了,更多的是工艺品和一些旧货、做旧的古玩。
另一名老板说:“东台路现在主要做游客生意了,需要更大量的东西,但大量的旧货根本供不上,古董价高,游客又无法辨别,更难出售。”于是,工艺品、一些做旧的古玩、创意品渐渐成了主流,这些东西利润虽然低一些,但出手快,游客也欢迎。
东台路古玩市场的生意形态在变化,这里的古玩商人们也在一波波更换。河南老板林先生2004年来到东台路,当时就是由一名同样做古玩的老乡带他进来的。
“最早的一批老板们,有生意做不下去、亏本转行的,也有发财后改做其他生意的。”王雪峰说,现在的东台路古玩市场里,像他这样的本地人已不到30%,更多是来自外地的生意人。而且,最早破门开店的房东们如今也基本退出去不做了,门店都租给别人经营。
如今的这种局面,也正是古玩老板们比较忧心的情形。“眼下,东台路周边的房子都列入了政府征收动迁的范围,如果房子都拆了,门店自然没有了,我们这些小间自然也无法安身了。”王雪峰说。
商人们议论的动迁并非空穴来风。早报记者在东台路调查时看到,“124街坊旧城改建拆除施工项目组”的牌子已经挂起来了。一名居民说,从挂牌办公室往北直到崇德路,房东们都已经签好动迁协议,已经搬离或等待搬离东台路了。就在挂牌办公室同一个弄堂里,动迁工人已经入住。
“东台路的拆迁范围从崇德路一直到自忠路,一大半人都签过协议,有的搬走了,有的等着搬家。”东台路176弄的居民李阿姨说。
其实,早在原卢湾区还没与黄浦区合并之前,东台路所在地块拆迁就被列入了规划。就在一份“沪卢房地(2004)拆通第12号”文件里,就已经通知包括东台路及周边的吉安路、自忠路等,不允许办理新建、改建房屋,不许迁移户口等手续。
东台路的动迁必然牵涉到古玩市场,商人们说,已经接到了动迁通知。“具体的方案还没出来,我们不知道是否将我们回迁或转移到其他市场。”王雪峰说,多数老板心里都有些不安,毕竟在这里做了十多年,积累下不少货物和人气,“将来该怎么打算,我们心里暂时还都没数。”
“给民俗文化生存空间”
北段的东台路古玩市场面临动迁,留下的南段情况似乎也不妙。几位在东台路南段的商人们同样忧心忡忡,“北段是大头,我们这边商家比较少,种类也少,即便不动迁,将来生意也不好做。”
商人们都意识到,东台路古玩市场已经是上海对外旅游的一张名片,可如果没有了规模,游客还会来吗?商人们心里都没底。
中心城区旧城改造,民俗味非常浓郁的古玩一条街,究竟该不该留存,又该不该鼓励发展?著名民俗专家、上海社科院研究院蔡丰明认为,这道题值得管理部门认真研究。
“居住在旧里弄的市民住房拮据,他们有改善住房的愿望,政府帮助旧居百姓改善住房,同时发展城市,当然无可厚非。”蔡丰明说,城市也需要多元的文化,像东台路这样有历史的古玩市场不仅是有生命力的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是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政府应该在进行城市建设和开发的同时,结合古玩市场这样已经“生根”的文化形态,给它合适的生存空间,并引导它健康、积极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