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病人请求上门输液 医院以"规定限制"为由拒绝
图片来自网络
瘫痪卧床的蒋老伯,最近和市卫计委“耗”上了。他连续给12345市民服务热线打了7个电话,只为呼吁修改一则规定。
事情要从去年春说起。蒋老伯身体不适,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上门诊断为尿路感染。在家吃药治疗一周后不见起色,社区医院嘱咐他去大医院看,因为大医院有更好的抗生素。好不容易,大医院给开了几天吊针,这下难坏了蒋老伯:瘫痪在床难出门,输液怎么办?大医院让联系社区医院,社区医院说有规定,不能上门补液……
事后一查,确有规定明确相关药物不能上门补液,但蒋老伯认为“不合理”。出行不便的病人,输液“刚需”如何满足?这不是逼患者去请外面的“黑医生”吗?
蒋老伯今年71岁,已全身瘫痪40多年,从未出过门,看病一直依赖社区医院的“家庭病床”上门服务。去年社区医院因药品有限,没能治好他的尿路感染,老伯才让家里人带着尿液,去附近的第一人民医院化验诊治,医院随后给开了一周的抗生素输液治疗。没想到,由于没人能上门帮助补液,药一瓶都没吊成。
为这事,几个月来,老伯一直与市卫计委和社区医院交涉。卫计委拿出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务规范》、沪卫医政(1998)128号等规定,告诉他,他的药不仅是抗生素,还是外院配制药物,这些是不能上门补液的。老伯则问对方,像他这样需要抗生素输液治疗、但又腿脚不便无法出门的,有不违反规定的解决方法吗?
卫生部门提供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每次去医院输液来回都叫“120”接送;二是只叫一次“120”,去医院后,与医院商量睡在医院的急诊留观室。老伯考虑天天叫“120”太折腾且花费大,便致电第一人民医院,询问方案二是否可行。不料对方在电话中反问:“老先生,床位这么紧张,您为了输液占张床,合适吗?”
交涉多次,双方没争出个所以然。老伯激动地对记者说,既然叫“家庭病床”,想必对象一定是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生病了,吊一些抗生素等药物是常规治疗手段,政策制定为啥不能从患者的角度考虑,解禁“上门输液”规定,方便患者呢?
限制上门输液是规避风险
卫生部门为何要设限制?记者联系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科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腿脚不便的病人签订家庭病床服务协议书后,就可享受到上门注射、输液等服务。但上门输液限制条件颇多,药品种类限制除了抗生素、外院配制药物等,血制品、生物制品、化疗药物、升降压药物等都在禁止之列。规定还明确,上门输液每次输液量以1瓶为限。因而,原则上,社区医院不上门补液;实在需要,一般也就是挂挂丹参之类的中成药。限制原因,是在于这些药物容易引起过敏和不良反应,虽然几率很低,但隐患总是存在的。据称,七八年前,类似服务要宽松一些,三甲医院配的药可以拿到社区输液,也可到家里输液。但此后一纸禁令都停了,原因是出于医疗安全的考虑。
不过,这确实给不少市民带来了不便,尤其是年岁已高和常年卧床的老人。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上,呼吁放松上门输液限制的呼声强烈。杨浦区成先生称:母亲86岁,行动不便,患有老慢支,经常需输液治疗。由于输液药品是头孢类抗生素,社区医院拒绝上门,老人每次只能叫“120”前往医院。杨浦区陈女士也反映:家人骨折,出门非常麻烦,如今静脉管发炎需要输液,不得已也是“120”来回,占用了本就非常紧张的急救资源。
这些市民认为:安全固然重要,但不良反应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一禁了之显然过于粗暴。对于实在出不了门但又有输液需求的,应该有“兜底”政策。
市场需求难以“一禁了之”
“上门输液”毫无疑问是有市场需求的。正规医院服务的“禁区”,成了“不正规”市场活跃牟利的机会。
在“58”同城网上,记者搜索“上门护士”、“上门输液”,有近百条结果。“上门护士”大多号称“有临床经验10余年”、“有执业证书”,有的还号称“三甲医院退休”,甚至是“在职护士”。上门一次价格从数十元到200元不等。该网站上,记者也看到有病患家属开出50元一次的价格,寻找“上门护士”,供需两旺。
信息可信吗?记者询问了有意请人上门输液的刘先生,他对类似服务持肯定态度:“如果对方有技术的话,上门扎个针省下了我去医院的奔波,既方便又实惠。”但也有不少人担心上门护士“不靠谱”。
“上门输液”同样也吸引了互联网经济的关注。一个名为“医XX”的“APP”,在宣传中自称是上门医疗服务平台,并把上门输液服务作为特色。平台号称与社区门诊合作,共享医护资源。患者在“APP”下单后,最近的医护人员会上门服务。输上液后会观察15分钟,没有不良反应后再离开。上门输液服务是49元/次;如患者需要全程观察,168元/次。
为规避医疗风险,平台也设置了一些限制,但限制的并非是药的种类,而是限制患者须在正规医院进行首次输液后,后续输液才能预约上门。平台认为这样可最大程度避免不良反应。此外,平台还为上门的医护人员购买了责任险……
记者手记
谁来突破“上门输液”禁区?
在网上招揽生意的“上门护士”固然不可信,但看似正规的“APP”平台,也超越了目前的法规之限,合法性值得商榷。不过,强烈的市场需求,靠禁是禁不住的,尤其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真正的便民之举,不会也不该是永远的“禁区”。
元旦前,长宁区传来医疗改革的好消息。该区率先试点处方外配模式,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服务站看完病,拿着方子,在附近的社会药店就可拿到药;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再乘车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药。这解决了社区医院服务站不具备独立药房给市民们带来的不便,为百姓在家门口看病提供了可能。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会药店联网,利用社会资源来弥补医疗系统的不足;而在以前,这事想想都觉得“不可能”。
同样的思路,能否解决“上门输液”难题?社会化医疗服务平台的相关探索,如调整限制方式、提高上门输液服务价格、厘清医护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值得卫生部门的关注和借鉴,甚至资源合作。
希望有朝一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上门输液”得以解禁,并成为真正贴近百姓的一项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