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学院院长陈凯歌参加“中国电影教育国际化——电影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高峰论坛
6月16日下午,上海电影学院院长陈凯歌参加了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活动场地银星假日酒店金爵厅题举办的题为“中国电影教育国际化——电影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的高峰论坛。来自中、美、韩专业影视学院院长及代表共聚一堂,探讨电影产业的源头问题——教育暨人才培养。参加论坛的还有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胡雪桦、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艾伦·贝克、美国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副教授David Irvingl、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Jeffery Burke以及韩国东西大学林权泽电影影像艺术学部学部长李庸观。
陈凯歌院长是这次论坛的主要召集人,身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的院长,他认为教育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源头问题。他指出,从学校进入另一个学校的路径对于培养好的电影导演,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年轻人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精神感受之后,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电影导演。他希望在灵活的学制之下,从一开始就培养每一个学生动手的能力,通过联合作业小组等形式培养兴趣。陈院长还指出电影本身是一个智慧产业,电影应该是智慧产品,电影本身最需要的是人们永远难以企及的、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想象力。只有把想象力的养成作为学生在学业过程当中的一个重点才可以确保这个传统可以传承下去。
艾伦·贝克副院长指出在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学生们可以选择制作或者写作专业,但互相之间必须要选别系的课,这就是做电影,要理解其他的学科在做什么。David Irving教授指出,在电影行业,左右手是最好的老师,意味着要有大量的实践,在Tisch艺术学院每个学生每年都会拍5个短片。张会军院长指出电影教育应该是由这个行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来决定设立什么样的课程、讲述什么样的内容,每个阶段讲述到什么程度,然后根据这些课程和内容的程度请不同的人,而不是因人设课。这就涉及到对教师的聘任、体制的变化和创新改革。Jeffery Burke副院长谈到来自行业内部的教职员工或者兼职老师可以把他们遇到的尖端技术带到课堂上。李庸观部长则表示技术发展的太快了,人们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在有关人文方面或者想象力方面的培养却是落后的。胡雪桦院长认为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的差距真的不是技术,而是在导演、创作人的意识。做教育要对人才的人格养成、素养培养负责任,因为我们培养的是意见领袖。
本次论坛受到了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社会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论坛上,各位专家围绕电影人才培养的招生模式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素质和艺德培养以及电影精神的传承各抒己见,为中国电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输送了大量新理念、新思路。这次高峰论坛是本届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的“压轴场”,为为期6天的系列论坛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