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让学生踢好创新创业"临门一脚"
电子科技大学普及创业教育,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引进企业资金——
让学生踢好创新创业“临门一脚”
90后周龙鹏,是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2011级学生。不久前,他签下了人生的第一笔大单,获得660万元投资,也是学校学生创业团队迄今收获的最大一笔天使投资。
斩获佳绩的不仅仅是周龙鹏,仅去年,电子科技大学8个学生创业团队获得的企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就达2600余万元。
这些成绩背后,是该校近年来构建普及教育、实践教育、孵化教育的金字塔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创业得先有想法,而把想法变成产品并不容易,学校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尽快实现这种转变。”校团委书记张军说。
打造作品到产品的转化平台
“希望你们把握机会,加强与投资人的沟通交流,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去年11月,“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团队——成都方米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的勉励。
而该公司创始人正是电子科技大学在校生黄健。“如果没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学校帮我们搭建平台,我们团队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黄健说,公司2013年实现销售额150万元,获得风险投资200万元。
2010年3月,学校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开始以学校为主导、全面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该中心主要就是帮助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弥补作品到产品的“临门一脚”不够硬的问题。
中心先后投入200万元建设了1100平方米的场地,不仅为创业团队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打造校内公共创业平台,还组织多批次、多层次创业培训,给创业团队提供导师、技术、法律及投融资洽谈等方面的服务。
电子科大还构建起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在全校20多个学院设立院级创新创业中心,打造一批以创新创业周为代表的品牌活动,每年吸引上万人次学生参与。
导师面对面点拨,学校帮忙引投资
获得巨额投资后,周龙鹏及其团队差不多每个月都要去重庆,与投资方易一天使进行对接和洽谈。投资公司会不定期给予他们项目辅导和专业指导。
“我们大学生创业最缺乏的就是市场经验,而接受市场的洗礼又是每个创业团队必经的过程。”周龙鹏说,学校搭建的创新创业中心平台,不仅帮助他解决了资金困难,更可贵的是能得到企业家面对面指导和传授实战经验。
电子科大组建起由企业高管、政府代表、校友、企业家等组成的69人的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创业提供一对一项目指导,同时聘请企业高管和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学校还不断扩大有产业背景的本校教师数量,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做博士后研究,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纳入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定、业绩考核范围,努力建设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
此外,学校还积极聚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等多方资源,共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2014年,学校被四川省委组织部评为首批示范性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获得建设经费300万元;被四川省政府金融办授予金融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对接基地称号;获四川省科技厅科技苗子工程资助金额突破100万元。
“学校现在经常有企业家、投资公司来物色投资项目,有的一年还来好几次,每次来都有让他们眼前一亮的项目。”张军自豪地说。
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并助其实现
回到宿舍感到口渴,想买饮料但懒得下楼,于是就想让宿舍楼下的便利店送货上门……就是这个“偷懒”的念头,促成了电子科大4位本科生创业项目“懒人APP”的问世,仅仅一个月就风靡全国150多所高校,吸引风险投资500万元。
类似这样的励志创业故事,在电子科大的学生创业团队中并不鲜见。许多赢得市场青睐的创意和产品,往往都来自学生平常生活中的灵光乍现。周龙鹏创业的炫轮项目也源自一次班上同学向女朋友表白的经历,“能不能把要对女孩说的话,传输到自行车轮上,当其转动时,就显示出来?”正是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念头,促使几个20岁的小伙子连续攻关,耗时一年终于成功。
“很多学生心中可能都曾萌发过一个创业的梦想。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学生的这些‘异想天开’,并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把想法变成现实。”张军说。
经过多年探索,电子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至今,学校扶持产生了300余个创新创业团队,1600余个自主研发项目,成功孵化45个学生创业团队注册成立公司,学生创业公司获得企业投资和风险投资达3200余万元。(刘磊 倪秀)
《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1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