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商住矛盾仍未解决 不再考虑民宿经营[图]
原标题:田子坊:不再考虑民宿经营(附照片)
老房子的门板当餐桌,房间装饰品加上老留声机……位于建国西路上的一家老洋房式的“民宿”总是客满。不过,该项目计划在田子坊开店时却遇到发展尴尬——
此前,田子坊曾一度筹划将部分民居改建成民宿,让游客能入住感受石库门生活风情的计划,但田子坊管委会日前给予的回复却是田子坊范围内已经不再考虑民宿经营。
商住矛盾仍未解决
田子坊被称为上海的“苏荷”,位于泰康路以北、建国西路以南由瑞金二路和思南路交汇围合而成的街区之内。20世纪法租界的第三次扩张中为了安置更多迁入法租界的移民,田子坊采用“里弄”风格修建居住风格,这种混合着西方联排房屋和东方三合院风格的建筑成了上海另一个象征。
居住在泰康路210弄的周老伯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居住的“小区”会变成上海的时尚地标,1998年陈逸飞先生在田子坊成立雕刻工作室。随后其他艺术家,如尔东强、王劫音、王家俊先生等人先后入驻泰康路,这片泰康路北街区中的里弄和工厂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历史街区,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田子坊”。
目前,街区内近三分之二的用地还保留着建成之初的里弄住宅,据统计,共有145户家庭居住在此。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戚广平曾带领团队在田子坊145户家庭范围内做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居民对住在和商业、产业混合的街区中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在回收问卷样本中占到77%,有64%至90%的家庭对田子坊现在的商居混杂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他们不满意的理由主要在嘈杂不安宁、油烟和光污染、生活的交叉不便、生活空间被挤占、缺乏安全感、外来人口太多、东西贵生活成本提高等一些方面。”戚广平介绍,样本中59%的家庭觉得在田子坊发展的过程中居住环境变差了。
“乌镇模式”如何实现
如何解决部分原住民无法得到与出租户居民享有同样的收益,有些还要在较为嘈杂的环境里继续生活的矛盾?于是,田子坊有关方面就产生了将出租困难的民居改建成民宿的想法。田子坊商会、管委会和多方专家考察了各地旅游景区内比较成熟的民宿。多方研究下来,专家团比较倾向于参考乌镇民宿的做法,在田子坊服务中心附近,设置一个民宿总服务台,游客可以在这里预定民宿,办理登记、入住、退房等手续。田子坊管委会和田子坊商会将共同组建民宿相关管理公司,从居民处租借房屋,进行统一修缮。民宿所得收益中的一部分,也将用于田子坊的整体管理。
“白天在田子坊看画展、逛商店,晚上去酒吧小酌,再入住二楼的小厢房。清晨起床后,到弄堂喝豆浆、吃油条……这是理想中的田子坊的24小时。”田子坊商会吴梅森说,类似乌镇模式的游览才能够真正体验石库门生活。如果田子坊内有着民宿的开拓,商户的营业时间可以延长到更晚,可以打造完整的田子坊。
但理想情形却遇到现实的阻碍,田子坊管委会介绍,在田子坊内,目前大部分一楼房屋已租用为商铺,有些二楼的房屋也已改建为咖啡馆。田子坊居民周老伯告诉记者,田子坊长期处于民居与商业犬牙交错的环境中,居民出租户的比例不断提升,但仍有约30%的房屋无法出租,这些房屋大多集中于二、三楼,面积小、位置差、无法开店。
其中,有些房屋租借给周边菜场或小店营业员作为宿舍,另一些既无法出租,也无法居住,常年处于空置状态,此外还有约11%的原住民继续居住于此。
了解石库门故事
作为石库门开发保护的先行者,一行专家学者呼吁有关部门积极尝试,让上海的老房内也能率先吃到“螃蟹”。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雪敏等专家目前正在对上海石库门申遗做前期准备,他们认为田子坊就是非常好的保留案例,如果能够增加住宿功能,是一个较好的案例。
“民居石库门里弄民居,具有中西独特性,城市更新中能够保留下仅有的这部分就十分不易,”张雪敏说,对照世界遗产的保护体系,石库门里弄建筑还需要挖掘是非常特别的内在价值。“保留石库门内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游客推广田子坊独特文化,在申遗过程中都是加分项目。”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阮仪三指出,田子坊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居住与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传统街区,改建民宿确实好,但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
“有些房屋可以改建成民宿,但有些不适合的就不能改,需要做好完整的规划和设计,”阮仪三认为,改建民宿可以改善其内部的功能,不能破坏老建筑的外观,而且,可以适当保留石库门建筑里的设计格局,将亭子间、三层阁等打造成大小不同的客房,让游客深入了解石库门这一海派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