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胎”风险教育亟需补课

15.03.2016  09:37

  3月11日上午9点,接到电话,熊瑛快速换上手术服冲进产科病房尽头的一间手术室。她是“临时去帮忙的”,这台“二胎”剖宫产术有点麻烦。

  “现在外头都在说‘二胎,,却不知道‘二胎,的风险,净瞎忽悠!”这台手术的主刀医生王磊是产科里罕有的男医生,素以幽默著称,但他此刻轻松不起来。这两年,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大众在为政策雀跃,产科目睹的却是“二胎”的风险、家庭的癫狂———大家前赴后继就为一个孩子。

   你真不能再生了,流产也不行

  “熊医生来啦!这台手术厉害了,双刀合璧。”看到熊瑛走进手术室,麻醉医生一阵小激动,王磊、熊瑛平日都是独当一面的主刀,同时出现必有险情。

  “你看看,输尿管都粘到子宫上了,肚子里乱成了一锅粥。”王磊嘴快手不停,埋头剥离着产妇腹腔处的各种“障碍物”,最终目标是子宫。

  剖宫产并不可怕,令医生头疼的是,这个“二胎”产妇的头胎也是剖宫产。经历过剖宫产的产妇子宫留有一条疤,又称“疤痕子宫”,形象地说,这个子宫好像打过补丁的气球,再次被吹大,用力不均,很可能会破裂。

  更令产科医生心焦的是第二次开腹,此前手术已经造成了粘连和各类组织、器官“错位”。剥离大网膜、剥离腹膜……如同剥离蛋清和蛋黄,在抵达子宫前,医生得一层层剥离周围组织和脏器,还不能伤及已粘连的肠管、输尿管等。

  9点50分,婴儿出来了!这个小生命人生中的第一次啼哭缓和了手术室的气氛。但王磊和熊瑛还得战斗,产妇还等着他们。

  “亲爱的,你真不能再生了,流产也不行,做人流时子宫可能破裂。”紧张的手术台上,熊瑛对打着局部麻醉的产妇交待着今后避孕的紧迫性。产妇两胎都是女儿,想再追个儿子,恐难遂愿。

  40分钟后,手术结束,母子平安,王磊松了一口气,他念叨着,这产妇是给“新式剖宫产术”害的。

  所谓新式剖宫产术,是21世纪初从欧美传来的流行术式,传统剖宫产术耗时40分钟,而它只要20分钟,时间短,出血少。不过,这一切是有代价的———这类手术之所以耗时少,是因为医生在缝合子宫后就快速关闭腹腔,结果就带来胎盘异常及子宫与肠道、膀胱等组织脏器粘连的风险。

  “前两年,很多没指征的孕妇都做了剖宫产,不少用的还是这种新式刀法,这些年‘二孩,放开,问题来了,之前剖宫产处理不当的子宫一个个暴露在手术台上,一旦子宫破裂,一尸两命。”王磊感慨,最近3天他开了7个剖宫产,其中3个是“前次剖宫产”,也就是经历过一次剖宫产的“二胎”产妇,比例很高。

  “二孩”放开的消息快速传遍全国,但“二胎”的风险远没追上这传播速度。

   疯狂”妈妈冲到产科门口“求验身

  “从前年的‘单独二孩,到今年元旦推开的‘全面二孩,,这两年产科的压力很大。”熊瑛所在的新华医院产科也是上海危重产妇抢救中心,高龄、拥有合并症的“二胎”产妇是这里的家常便饭,还有的是得了肿瘤或者肿瘤术后的,这群产妇中最大年龄为56岁,最胖的160公斤……政策放开了,很多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希望再生一个孩子。

  熊瑛记得,“二孩”政策刚出台那会儿,有妈妈直接冲到产科门外问她:医生,你就看看我,我能再生一个么?有的高龄妈妈为了要“二胎”,反复去做试管婴儿,吃了很多苦头。还有一个已是中年的孕妇因为B超检查胎儿太小,就跑到医院对面的商业广场里,一家家饭店吃过来,自己吃得都觉得腻,就为了让宝宝长得大些、营养足一些。

  “在产科,你不得不感慨母亲的伟大。随着‘二孩,放开,这种感觉强烈了100倍———感觉全社会为了孩子是前赴后继,这仿佛成了很多人这辈子唯一的事业。”熊瑛说,疯狂“二胎”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各类风险。

  新华医院门前有家炸鸡店,三餐不定的医生、护士会跑去买炸鸡,外地来沪的老板娘对他们也算亲切,毕竟第一胎就是这家医院接生的。可到了生第二胎,老板娘本以为不需做什么产检,到时候去产科“叮咚”按一下门铃,第二胎就出来了,结果到了孩子出生的那夜,她几乎半瘫着被抬到产科———孩子一脚把子宫踹开,脚先出来了!

  “还记得电影赤壁中的萌萌么,足先露属于难产,不及时抢救,宝宝可能没命。”至今,熊瑛都会在给医学生上课时搬出这个病例。

  即便如今医学昌明,怀孕依旧充满着各种风险,“二胎”更是提高了糖尿病、高血压、肾炎等各类合并症的风险。若再加上凶险前置胎盘,简直是产科的噩梦。

   被“二孩”冲昏头脑的家庭

  因为“二胎”来临,产科受到的冲击不仅仅关乎医疗技术。

  “不少危重产妇需要进行剖宫产手术,这就需要家属签字同意,结果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男的在最后关头出现,签字后待5分钟走人,只丢下一句‘孩子是她要的,。”熊瑛感觉,“二孩”的到来,很多家庭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或达成共识,有女的要孩子,男的却不要,也有男的要,女的不要,为此病房里常常会出现一些“小战场”,需要产科医护人员莫名地参与其中,做家庭调解工作,有时还需要医院心理科医生“出马”。

  有的“二胎”家庭在外人看来甚至有点疯颠。有一个新妈妈第二胎生了一个男孩,因为头胎是女儿,照理说应该是极开心的儿女双全,结果却是乐极生悲。新妈妈高兴过度,整个人变得躁狂起来,整宿整宿不睡觉,自己拎着导尿袋到处走,也不管孩子。最后,孩子由医生托管着,家属则盯着新产妇,整个家庭的情绪也变得很糟糕,医院还请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进行干预。

  “二胎”对家庭会造成这样那样的冲击,是产科医生始料不及的,也是产科需要应对的另类风险。

  熊瑛感觉,一开始大家追逐“二胎”有些盲目,大半年过后,如今正慢慢变得理性。比如,多年居高不下的剖宫产率在往下降。原本产妇怕疼怕折腾,想横竖一刀剖了爽气,如今不少妈妈考虑要生“二胎”,便会在头胎时考虑顺产。熊瑛感觉,眼下三甲医院的剖宫产率至少会下跌5个百分点。

  记者离开产科的这个下午,病房里已经从1人1张床变成2个妈妈睡1张床。生育高峰时甚至出现3个妈妈躺在1张床上。

  又是一个生育高峰。

  一方面,产科缺人,有多少人就只能开出多少量级的病区。另一方面,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如今除了选择生肖,还要选择星座,人为造成的冷热不均加之“二孩”政策推开,导致产妇常常会在某个集中的时间段涌向同一个目的地:产科。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