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作家谢尔·埃斯普马克在沪分享创作理念

16.05.2015  11:48

图为谢尔·埃斯普马克。

  “7个故事从不同角度剖析人性幽秘,给这个容易失忆的社会做了一次X光透视。”瑞典作家、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日前抵沪,他形容自己的长篇小说《失忆的年代》构成了贯穿现代社会的一个横截面。此书精装本日前由世纪文睿出品。

  85岁的埃斯普马克昨天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说,记录并维护历史和文化根基,正是文学的重要使命,“当下太多人只顾追赶潮流,发生过的事情似乎被一股脑抛到身后。失忆是时代通病,文学这帖药不能缺。我敬重所有以文字对抗失忆的作家。包括莫言在内,中国同样有一部分优秀作家在作品中直面过往,并将记忆沉淀于笔下”。今天下午和晚上,埃斯普马克还将做客思南读书会,与中国作家、学者探讨创作理念,并朗诵自己的诗作。

   诺奖标尺在波动,但好作品就是硬通货

  身为瑞典学院终身院士,埃斯普马克曾17次出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现仍为五院士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委员。他说,这个备受全球瞩目的文学奖项,其评选标准也历经了数度调整。“上个世纪末开始,我越来越强调文学应该有见证历史的作用。如果硬说存在什么标尺,首要前提当然必需是好作品。

  这也就不难理解,埃斯普马克在长篇小说《失忆的年代》里,试图从多个历史横截面放大细节,把脉“失忆时代”,反思当今世界发展。

   在我看来,中国当代文学生机勃勃

  埃斯普马克注意到,华语文学圈同样有一部分优秀作家正在以书写对抗失忆。除了曾被诺奖加冕的莫言,他不愿指名道姓。“莫言在多部小说里处理了重大历史事件,并且达到了一定美学高度。当人们被裹挟着一股脑往前冲时,文学有责任维护民族记忆和文化根基。

  早在30多年前,埃斯普马克就曾到访中国,并结识了巴金、丁玲、艾青等老一辈作家。“其实我很早就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学感兴趣,还曾被派往日本和中国去宣传瑞典文学。”在他的观察下,中国当代文学类型丰富、发展迅速,他以“生机勃勃”来形容这派局面,“但是中文作品被翻译成瑞典语的还属少数,我们更多是通过英文、法文、德文版来熟悉中国作家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