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玩法"花样经"透 什么让"红包"包袱越来越重

24.02.2015  09:37

  2月24日消息:昨天是农历正月初五,民间有“迎财神”的说法,来自个人和企业的网络红包再次形成一阵阵“红包雨”。但与去年微信红包问世时的一片叫好声相比,今年对网络红包的评价明显出现了多元化。尤其是经过除夕和“迎财神”两轮高峰,这一创新产品的“双刃剑”特性显露无遗。

   自创玩法“花样经”透

  今年网络红包的玩法明显增多,除了微信、支付宝本身提供的网络红包种类外,很多网友还自创了玩法:有的朋友群提出“红包接龙”,即每次拼手气红包中获得最大金额的那位,需再发一个红包,以此类推;有的朋友群采用“红包专场”模式,明确主持人、红包发放时间、红包发放嘉宾等多个角色,并对发放的每个红包有所解释……各种新玩法让网友欲罢不能,甚至有连续四五小时对着手机玩“红包接龙”的。

  不过,也有网友发现网络红包的包袱越来越重,有网友发帖抱怨:“期待红包的焦躁,抢到红包时的激动,网速不给力的愤怒,被逼发红包的尴尬……”一些不会玩网络红包的老年人则觉得这个春节的团圆餐更加寂寞:“几个小辈几乎是一刻不停对着手机戳戳戳,连饭也不吃了。”更有人写了《沁园春·抢红包》讽刺:“望群内群外,人人兴奋,两眼放光,魂牵梦绕。手机之外,一片萧条,线下活动,统统推掉。到夜晚,看绅士名媛,捧手机笑。为了块儿八毛,引无数土豪不睡觉。

   品牌赞助商借机营销

  如果说网络红包的设计初衷是腾讯借此进军移动支付市场,那么今年各种品牌的加入则让网络红包变成新的营销工具。很多网友发现,自己抢到的红包并非来自微信、支付宝等平台,而是标有京东、陆金所、泰康人寿等企业名称。

  面对这一变化,业内人士分析,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红包不仅意味着移动支付,更意味着精准营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渗透,预计未来所有行业都将借助网络进行推广或提供服务,而花费有限的资金提前圈定“粉丝”并逐渐培养他们的消费习惯,正是很多红包赞助商的如意算盘。

  可值得注意的是,已有部分企业滥用红包工具,通过“关注有礼”、“分享送红包”等方式套取用户信息。春节前,微信整治了部分发放营销红包的账号。微信支付基础产品部总经理吴毅对此指出:“发红包是中国人的年俗,互联网红包本身应该是一款传递快乐的产品。但愿更多企业别把红包当成商业竞赛去打,别让这样一个有人情味的小产品变味了。

   红包神器”毁了什么

  马路上的一角硬币、一元硬币可能鲜有人捡,为什么朋友群发出的几分钱网络红包,却会引来追捧?心理学家认为,网络红包作为“双刃剑”,一方面具有沟通情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激发了部分人的“贪小”心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今年出现的“红包神器”。

  所谓“红包神器”,是一种外挂软件,在使用微信同时运行,能自动识别朋友群中发出的网络红包,并第一时间点击领取。由于软件反应速度总体快过人工识别,所以“神器”抢到红包的概率超过90%;加上软件可24小时运行,使部分网友睡觉时也用“神器”抢红包。

  很多网友对“神器”表示不满,认为不公平;但使用“神器”的网友也振振有词,认为每个人抢红包的手机、网络条件都不同,也不是公平竞争。业内人士认为,“神器”的出现其实放大了网络红包在道德层面的负面作用。如果所有人都使用“神器”,那么网络红包沟通情感、增加乐趣的功能就将消失殆尽。另一方面,“神器”也暴露出网络红包本身存在缺陷,而使用“神器”需要关联个人信息和密码,也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留住更多年味儿

  “听爷爷说他们小时候,过年了,骑在大人肩上,吃一串冰糖葫芦,感觉很开心。可如今,大餐、烟火、旅游、购物,怎么看都更像‘烧钱’。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哈尔滨28岁青年崔天泽感慨。如果说,过于物质化、商业化让年味变淡,那么“横空出世”的手机“红包大战”,也搅了本该用于团圆、叙旧、守岁的夜晚。噼叭作响的鞭炮声、热气腾腾的饺子汤、热火朝天的民俗表演,都难以“叫醒”一些埋头于虚拟世界的人。

  以前过年,一家家敲门问候、相互作揖,后来我们打电话、发短信;以前过年,手写春联,一人写全家围观,现在,买一个批量生产的福袋,里面有两副春联、三个福字、四个窗花……

  当然,年味的内涵肯定要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但过年了,还是应花点心思更多地留住过年的传统味道。(据新华社电)

  建同学群互发互抢,小留学生紧盯手机不舍昼夜

   孩子沉迷“抢红包”需引导

  羊年春节“抢红包”着实火爆,相比去年,已出现明显低龄化趋势。作为互联网时代新生事物,专家提醒学生切勿盲目迷恋抢红包。

  家住长宁区的小张去年留学美国东部一所私立高中,农历新年正好当地大雪学校停课,小张和以前上海的同学在微信群里玩红包接龙。低头紧盯手机屏幕,“你方发罢我登场”,不分昼夜抢得昏天黑地,生怕错过红包。除了国内同学群,还有海外留学群,同学之间互发互抢,仅过年,小张就抢到红包近千元。

  “小留学生疯抢红包,老师家长都管不了,完全靠自控。”小张妈妈说,女儿的微信红包绑定了家长的银行附属卡,孩子们抢来抢去都是父母的钱。

  无独有偶,在虹口区读预备班的小陈同学也积极参与抢红包,抢完还和同学交流经验。“老师并不主张同学间建微信群,儿子抢的红包金额不大,总共几十元。”小陈妈妈说。

  还有些小孩看到父母用手机抢红包,无师自通也学会了。在广告行业任职的徐小姐说,节日自己每天抢红包,儿子虽不参与,但已看会了。

  针对抢红包低龄化现象,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张明红副教授表示,家长需引导孩子认识到红包仅是对亲友关爱的一种方式,抢红包只是游戏,不因数额大小,或带着“”的心理,更非赢钱工具。不提倡同学之间互发红包,避免炫富,不利成长。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副校长殷毓玲提醒,不要盲目迷恋抢红包,浪费时间和精力。学校提倡学生在寒假里结合喜庆的春节,运用日常所学知识,写写新春楹联,不要让传统年味变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