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之行”项目结项会议在北京举行

13.12.2016  15:04

   (民政部门户网站) 由民政部和李嘉诚基金会于2014年初联合实施的“大爱之行—全国贫困人群社工服务及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大爱之行”项目)将于2016年底结束。12月2日,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在北京举办了“大爱之行”项目结项会议。

  “大爱之行”项目是集“示范性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工作政策研究倡导”为一体的综合项目,获李嘉诚基金会2000万元资金支持,撬动各级财政近1700万元资金配套。三年来,项目资助了110个示范性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覆盖全国29个省份,为逾35万贫困人群和家庭提供人性化社会服务,建构专业化社会支持和保护网络,提升他们的发展能力;先后开展了19期社会工作专业培训,1700多人受训,培养了一批高层次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项目带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通过一手“硬要求”一手“软扶持”相结合,推动培育了一批社会关注、群众急需、创新性强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支持了7项政策研究、12项标准研究起草、13项决策支持专题研究,助力健全社会工作制度体系;项目承接机构结合各自优势在专业服务方法、技巧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创新探索,研究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社会工作管理服务模式。

  三年来,“大爱之行”项目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政社合作。项目由民政部社会工作司与李嘉诚基金会紧密合作,形成了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相互补充、共同支持社会工作服务创新的良好做法,是一次引入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有益探索。倡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注重发掘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培养了多元渠道筹资意识,增强了社会工作服务筹资能力,吸引了大批社会资本投入社会工作领域,在推动形成社会工作多元投入格局中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二是坚持三位一体。项目运用系统思维,确立了扶持发展一批社工服务机构,推动培养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研究一批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创新探索若干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最终实现困境人群服务、社工能力建设、政策标准体系完善“三位一体”的项目目标。“示范性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用实践推动服务深化和政策落地,在开展专业服务的同时,围绕项目服务领域和社工服务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总结提炼项目的创新亮点,探索形成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制度、服务标准与实务模式。“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强化用培训武装人才队伍,打造规范化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以获资助项目工作人员和项目承担省市民政工作人员为主,提供专业培训和能力建设。“社会工作政策研究倡导计划”,结合项目实践开展一批政策、标准研究,支持举办政策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会,对项目经验及时进行研究提炼,促进社会工作政策标准的建立健全,提升社会工作整体发展能力。三是坚持行动研究。运用行动研究促进实务经验的总结反思、应用推广,是对每个项目承接机构的基本要求。据统计,110个项目承接机构在各自领域完成了约50项行动研究成果,其中,重庆12项,广东9项,福建7项,北京6项,涵盖医疗与精神健康、城市流动人口、农村留守人员、特殊人群、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与失业人员和社区社会工作等8大领域。不少行动研究成果获得了同行机构的肯定,得到了本地区政府部门的认可,纳入了政府相关文件。四是坚持“互联网+”。项目支持建设了项目网络管理平台,形成了集信息收集、查询、分析、处理为一体的社工服务数据平台,为项目承接机构的季度汇报、项目评估考核、在线调查、资源共享等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支持建设了以信息资讯为核心的中华社会工作网,实现了权威资讯、政策解读、宣传推广的关键功能,搭建了社会工作机构展示、交流、查询的网络平台。支持建设了集网络学习、政策咨询和互动交流为一体的社会工作网络学习平台以及移动终端平台,并研发制作了首批社会工作网络学习课件,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五是坚持全程督导。项目从全国遴选了11位年富力强、理论与实践经验兼备的社会工作专家担任项目督导,按照地域相近性原则,进行一对一指导。督导专家一方面结合项目目标任务,紧抓项目产出,协助项目承接机构做好模式提炼、理论研究和推广论证工作;另一方面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社工服务与管理问题进行反思、分析和总结,用扎实的科学数据和实践证据为政策的制定与标准的完善提供支撑。

  结项会议上,黄胜伟副司长作了“大爱之行”项目结项报告;北京春泽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与评估中心发布了第三方评估报告;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吉安协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陕西省蓝天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6家机构代表,与大家分享了项目实施成果与主要做法;项目督导云南大学向荣教授介绍了项目督导的经验与收获;李嘉诚基金会代表对项目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项目承接机构负责人、专家督导等15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