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举行“澳大利亚文化理论转型问题研究”工作坊
4月18日下午,由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批评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澳大利亚文化理论转型问题研究”工作坊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A602室召开。参与此次会议的分别有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荣跃明,同济大学教授王鸿生,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国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王杰,复旦大学教授陆扬,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朱宁嘉,以及我校上海电影学院林少雄教授,文学院曾军教授,孙晓忠教授,苗田副教授,曹谦副教授,李孝弟副教授和邓金明老师。此外还有来自各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等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始,由上海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杨光进行了博士论文开题汇报,围绕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文化理论的转型问题进行了梳理。他从菲斯克、梅根·莫里斯、格雷姆·特纳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理论到本尼特、斯图亚特·坎宁安、托比·米勒为代表的文化政策研究,再到约翰·哈特利、贾斯汀·奥康诺、金迈克、索罗斯比等理论家为代表的创意产业理论梳理出这样一条澳大利亚文化理论脉络。该如何看待这种面向的出现?这种状况是否会带来什么新问题?又使得什么旧问题再度问题化?澳大利亚的这种转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文化研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在哪里?这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接着,各位老师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金元浦老师认为澳大利亚研究的重要变化节点需要进行强调;朱国华老师认为澳大利亚研究变化头绪很多,并提出了创意产业与文化研究的关系问题。荣跃明老师则希望对澳大利亚的研究不停留在一般介绍的层次;王鸿生老师认为对澳大利亚的研究应该通达对重大问题的关注上;王杰老师认为,对理论家的研究不仅仅应该停留在发表的文献层面上;林少雄老师则提出,对于澳大利亚文化研究中“澳大利亚”需要进行界定;曹谦老师则提出,批判性研究在澳大利亚占有多大比例、如何面对立场的问题;苗田老师认为需要将哲学反思与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朱宁嘉则提出澳大利文化研究的混杂性与特色如何兼容的问题。吴维忆认为,将澳大利亚与英国、德国的理论进行比较,不单要强调他们的传统,还有兼顾他们自己的发展。
借由澳大利亚文化理论的问题,会议接着讨论了中国大众文化的状况。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大三数学系的罗琳稀同学通过对网剧《太子妃升职记》这一个案的分析指出网剧在大众文化中的独特性和重要地位。金元浦老师就网剧、二次元、网站bilibili、弹幕等新兴大众文化现象展开了细致的分析,强调这些都是当下大众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纳入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分析之中,只有了解了年轻人和当下的流行时尚,才算是对大众文化的全面把握。
会议持续三个多小时,“澳大利亚文化理论转型问题研究”工作坊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