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解析”探明沪雾霾底细 测得更准更广更快
一盆番茄炒蛋端到面前,用了什么食材一目了然,可雾霾呢?就算到了鼻子底下,也难察觉,更不要说去分析其组成成分了。
搞不清楚空气污染的“底细”,老百姓因被动“吸尘”而焦躁,政府部门的应对也难有针对性可言。去年12月1日至10日,上海经历了一场自PM2.5观测数据正式公布以来环境空气质量最严重的区域性大气污染,PM2.5最大小时浓度超过630微克/立方米,是近期清洁天PM2.5浓度的20倍以上。那段时间里,几乎人人都想知道为什么,但鲜有人能得到权威标准的答案。
知霾从何来,方可治霾。今年初,一份计划表摆到上海环保部门面前。根据环保部要求,年底前,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区域将向公众公布权威的雾霾“源解析”报告。究竟凭借怎样的方法才可以解读空气污染源?目前上海的进展又如何?随记者到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实验室一探究竟。
更准更广更快
在市环境监测中心的专业实验室内,一批先进设备正助力本市大气污染源解析工作。
中心地下一层有一间密闭的实验室,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一条机械臂将附着有PM2.5的滤膜放到天平上。它给PM2.5称“体重”的精度可以达到百万分之一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相当于用钢笔在小纸片上写一个字后,墨水挥发掉的分量,直观地看,就是写了字的纸变轻了。普通的天平根本精确不到这一步,而目前国内大多数监测站具备的精度还停留在十万分之一克的水平。对于每立方米以微克计数的PM2.5来说,数据差一个小数点,其结构、来源、生成原因等信息就会千差万别,进一步提高精度,更能保障数据的真实科学有效。
除了“测得准”,还要“测得广”。中心大楼内,有一间实验室像钢铁丛林,里面放置着数台树状的挥发性有机物(VOC)检测仪器,每台仪器的“枝干”上长着大大小小的“气泡”。据介绍,这些“气泡”是采集罐,工作人员带上抽成真空的采集罐到现场后,根据风向找到合适的采样点位,打开阀门就可以直接采样。带回实验室后,这些“气泡”被安装在对应的“枝干”上,仪器能定量分析近两百种挥发性气体。
环境监测中心还在探索“测得快”的在线源解析技术,因为传统分析方法注重精度,但出结果往往要十天半个月。一旦面临重污染过程,就慢了好几拍。而在线源解析,能利用超级监测站内的先进仪器,实时捕获PM2.5中的“真凶”,及时判断眼前这波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影响程度。从国际上来看,在线源解析仍是个前沿技术问题。目前市环境监测中心正依托国家科技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环保局等一系列相关项目,联合国内主要科研团队,进行科技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