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拟收停车调节费 每小时或须多交10元或12元
漫画张建辉
深圳治堵拟出“狠”招:对停放在路外经营性停车场的小汽车征收“停车调节费”。按照方案,一辆私家车除了停车费,每小时还要多交10元或12元。从去年纷扰欲出的拥堵费,再到明码实价的停车调节费,面对“堵城”困境,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总有遏制不住的“收费冲动”。收费就能治堵吗?
拟定方案 越堵收费越高
目前,深圳早晚高峰期的车流平均时速约22公里,为达到深圳城市交通白皮书提出的时速25公里以上目标,深圳拟对停放在路外经营性停车场的小汽车征收“停车调节费”。
“停车调节费为深圳首创,目的是通过经济杠杆增加市民用车成本,调控小汽车使用,从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吕国林说。
根据深圳市交委的方案,停车调节费的收费标准与交通拥堵状况挂钩,遵循“分区、分日、分时差别化”原则,即片区越拥堵收费越高;工作日比非工作日高;白天比晚上高。
收费方案共两套,方案一按时段征收,方案二按区征收。以工作日中心城区非住宅类停车场为例,前者征收时段为7点半到21点,每小时12元,共计162元,加上每天最高60元的停车费,最高共计222元;后者则不分白天黑夜,每小时10元,24小时停车将收240元,加上停车费共计300元。
记者调查发现,受方案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上班开车一族和业务员。“这么收有道理吗?”这是不少上班族听闻消息时的第一反应。在福田区新闻大厦上班的刘女士算了一笔账:如果她早上8点半上班,下午5点半下班,需支付9个小时108元停车调节费,以每月20个工作日计,需多支出2000多元,一年养车成本新增3万元。
此外,由于征费对象为路外经营性停车场,深圳约1/10的非经营性停车场则免征。记者观察发现,这意味着像深圳市委机关大院等非经营性的政府内部停车场成了“法外之地”。
“只要开车上班就都占用了道路资源,对普通市民征费,对政府工作人员也不能例外。”一些市民认为,“内外有别”影响政府决策的公信力。
官方说法 借鉴国际经验
征收“路外停车调节费”是深圳市交委治堵“八大策略”“十大行动”内容之一。吕国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调研方案综合借鉴了新加坡、东京、首尔等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可以说,提高小车停车费的成本,是大城市治堵的通用做法”。
那么,国际经验是否适合国情、市情?有关专家指出,虽然国内外城市汽车保有率都不低,但使用效率差别很大:国内汽车行驶里程多、行驶速度低,交通精细化管理和城市轨道建设的潜力并未挖尽;国外则是在公共设施配套相当完善、近乎无招可用之后,才为治堵收费。
事实上,深圳公共交通运行效率亟待提高。仅以间隔时间为例,来自深圳地铁官网数据显示,在早晚高峰时段,深圳主干线1号线的发车间隔为3分钟,而其他的线路高峰发车间隔则为6到7分钟。公交车间隔时间更长,如237路公交车晚高峰发车间隔40分钟。
居住在深圳龙岗布吉街道的白领罗晓华说,从家到办公室大概35公里,高峰时间搭乘公共交通,加上换乘,单程都耗费两个多小时,为了节省时间成本,咬牙买了一辆轿车代步。
实际上,纵观国际大城市治堵的根本手段,均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无论是限号、限牌,还是涨停车费、收拥堵费,都不过是调节出行结构,但不能抑制出行总需求。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杨晓光认为,当前,解决拥堵最紧迫的任务是进一步做好道路规划、公共交通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而不是老想着在收费上学国外城市”。
公众质疑
是否政府创收
城市发展面临“堵患”,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近年来相继酝酿征收拥堵费,但均遭到舆论强烈反对而搁浅。此次深圳拟征收的“停车调节费”,从经费用途、治堵目标看,与“拥堵费”并无实质区别;从技术环节看,委托物管代为征收,可以说比拥堵费的设计更进一步。
对此,深圳市交委方面表示,停车调节费是深圳市根据《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履行交通需求管理职能,其性质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
对此,公众质疑:这是不是重复收费?是不是政府创收?
“收费非常简单,但关系数百万车主利益,影响范围较大。”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说,如果管理部门总是用收费来解决问题,不仅加重群众负担,更是一种缺乏智慧和能力的“懒政行为”。
据新华社
收费方案共两套
(以工作日中心城区非住宅类停车场为例)
方案一:按时段征收:7点半到21点,每小时12元,共计162元,加上每天最高60元的停车费,最高共计222元。
方案二:按区征收。不分白天黑夜,每小时10元,24小时停车将收240元,加上停车费共计300元。
算账
在福田区新闻大厦上班的刘女士算了一笔账:如果她早上8点半上班,下午5点半下班,需支付9个小时108元停车调节费,以每月20个工作日计,需多支出2000多元,一年养车成本新增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