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1人晕倒致12人伤:紧急救援训练待加强
夸张的惨叫,人流突然像瀑布一样冲过来,地面上的鞋子、雨伞、眼镜、早餐、挎包等一片狼藉……这是受害者李女士对20日发生的深圳地铁5号线踩踏事件的印象,“我当时以为是恐怖事件或者是列车出事了,本能地往楼梯口跑,但中途摔了一跤,后背和手都被踩了,眼镜也被挤没了。”20日上午8点30分,深圳地铁5号线黄贝岭站一名女乘客在站台上晕倒,引起乘客恐慌情绪,部分乘客奔逃踩踏,引发现场混乱,12名乘客受伤被送往医院。
20日一大早,深圳的“上班族”们像往常一样穿梭于地铁的人流之间,开始新的工作周。在蛇口线换乘环中线的黄贝岭站,一名女乘客因没吃早餐低血糖晕倒,引发乘客奔逃踩踏,造成12名伤者被急救送医。
继广州、武汉的地铁踩踏事件之后,深圳再次发生踩踏事故。对此,受访专家表示,上班高峰期、人员密集、恐慌心理等要素叠加在一起,诱发了地铁踩踏事故,国民紧急救援训练和地铁踩踏预防系统建设亟待引起重视,做到防患于未然。
夸张的惨叫,人流突然像瀑布一样冲过来,地面上的鞋子、雨伞、眼镜、早餐、挎包等一片狼藉……这是受害者李女士对20日发生的深圳地铁5号线踩踏事件的印象,“我当时以为是恐怖事件或者是列车出事了,本能地往楼梯口跑,但中途摔了一跤,后背和手都被踩了,眼镜也被挤没了。”
20日上午8点30分,深圳地铁5号线黄贝岭站一名女乘客在站台上晕倒,引起乘客恐慌情绪,部分乘客奔逃踩踏,引发现场混乱,12名乘客受伤被送往医院。
25岁的唐女士受伤比较严重,记者在深圳市罗湖人民医院看到她时,她的眉骨紫青,膝盖擦伤,因有脑震荡的可能,需要住院。唐女士说:“包、文件、早餐都弄没了,腿擦伤了,头部也被踩了,直到现在头还是晕晕的。”
深圳地铁运营总部工作人员米雪告诉记者,事件发生时很多人在等车,突然3车厢和4车厢的站台之间就喧闹起来,有乘客晕倒在地,“她晕倒时刚好有保洁员在旁边,保洁员随即就用对讲机叫来了工作人员帮忙喂水,但随后几秒钟乘客就发生了骚动。”工作人员随即报警并拨打了120。
从监控画面看,整个事件过程约40秒。事发时,正是上班高峰期,站台内挤满了人。晕倒女子周围的乘客因了解情况,比较镇静,但因往后退、让出救援空间,而产生“波浪”效应,其他乘客也开始往后退,随后演变成有人开始跑,并且有人开始惊叫,导致越是远处不明真相的乘客越害怕,跑得越慌乱,随后引发了踩踏事件。
据米雪介绍,踩踏事件发生后,车站随即启动了广播等应急预案疏导乘客。监控画面显示,混乱的现场迅速就恢复了平静,站台内的绝大多数乘客都搭乘到站地铁离开。整个骚乱过程起止时间不超过2分钟,但却留下了一地狼藉。
记者了解到,12名伤者均为轻伤,生命体征平稳,有一些轻伤者已经离院,部分受伤者留院观察,也有受伤者需要住院。记者在罗湖人民医院现场看到,深圳地铁派了十余名工作人员为伤者提供相应的后勤保障服务,包括送餐和支付医药费。
米雪告诉记者,倒地的姑娘已经被警方带去录口供,据她自己的说法,应该是因未吃早饭低血糖而晕倒。
不少乘客事后了解到踩踏发生的真实原因后,普遍感到“很离谱”。“只是有人低血糖晕倒了,为什么一堆人要奔逃喊叫,都不知道他们在怕什么,远处的乘客看到这个反应,还以为发生了持刀砍人恐怖事件或列车出轨意外事件。”伤者唐女士说。
现场乘客告诉记者,深圳踩踏事件发生在蛇口线和环中线换乘的地方,整个站台都站满了人,而且高峰期蛇口线等车乘客本来就多。
上班高峰期、人员密集、恐慌心理……这些要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地铁成了踩踏事故的高发区。
——2014年3月,两名90后青年在广州地铁五号线的车厢尾部喷洒催泪喷雾剂引发乘客恐慌,导致踩踏事件,13名乘客不同程度受伤。
——2014年5月,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因排队买地铁票与人发生口角,一男子怨气难消邀来两朋友一同殴打对方,引发乘客恐慌,造成拥挤踩踏致两名路人受伤。
——2014年6月,广州地铁3号线列车到达梅花园站时,一名乘客突然晕倒,却有不明情况的乘客喊“砍人”,大量乘客恐慌中往外涌,造成6名乘客擦伤。
——2013年9月,在深圳地铁1号线列车上,因车厢内有乘客发生冲突,动手打架,导致列车上的乘客往尾部车厢移动。其间,不明情况的乘客相继拉动车门的紧急手柄,造成列车紧急停车,并导致三名乘客掉入隧道受伤。
研究人士分析称,一旦人群聚集,并被街道、房屋、楼梯、栏杆压缩,危险就更加放大,原本有序移动的人群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诱因而瞬间崩溃,从而发生踩踏事件。
德国灾难问题专家马丁·福斯博士认为,当人们在极度拥挤、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微小事情都会很快改变集体的情绪,引发恐慌,导致踩踏事故发生。
这种现象在地铁人流高峰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深圳社会观察研究所执行董事刘开明认为,地铁是人员密集区,上班高峰期更是如此,意识到危险时,大多数人会因求生本能慌不择路,此时最容易引发拥挤甚至踩踏。
刘开明表示,踩踏事件是跟多数国人没有接受过紧急救援训练有关,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不知道如何应对,没有形成社会公认的行事秩序。这种紧急救援训练应该在小学阶段开始,一直训练到高中阶段,成为一种基本生存技能。否则很难避免紧急时的恐慌与混乱。
贵州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姚贵阳则提出,在地铁等场合遇到意外情况时,知情群众要把真实信号告诉旁边的人,不知情的不要散布恐慌信息;公共场所也要在高峰期加强巡视监控,一有情况发生,及时通过广播告知实情,指导应对。
受伤的唐女士表示,希望以后深圳地铁在人多的换乘站多开几班列车,两条线路列车到站的时间尽量错开,避免人流都堆在一起。
专家建议,作为特殊场合,地铁的安全防范体系也应当更加健全,引入踩踏预防体系,基于智能视频等进行实时提醒和预警,做到防患于未然。
文/新华社记者冯璐 赵瑞希 王厚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