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天潼路
22.06.2015 00:38
本文来源: 看看新闻网
天潼路,跨虹口区和闸北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黄浦路,西至浙江北路。长1600米,宽7米到22米。
和过去相比,如今的天潼路早已经被开膛破肚、脱胎换骨了一番,在这里已经很难寻找到这条,有着150年历史的马路当年的风采。也只有通过一些历史文献资料,和老闸北们的口述,才能找回一些记忆。
“唐家弄”如今的天潼路一带,原是农田和荒地,清康熙至同治年间,随着老闸的筑成和老闸渡、老闸桥(后来的福建路桥)的次第建成,此处成了上海县城通往嘉定、太仓、昆山、常熟等地的陆路要津,形成了“老闸镇”。最古老的一条街老闸镇
沿吴淞江,北至天潼路,东靠山西北路,西迄甘肃路,以吴淞江老石闸命名。
清嘉庆时期称,“老闸市”,至民初称,“老闸镇”。以老闸街为主体,原来长度有500米,是清康熙至光绪时期粮食、地货的集散地,也是上海最古老的一条街。1864年之前,马路开始修筑;成路之后,天潼路一带被称为,“唐家弄”。
太平天国期间,有唐姓商人来老闸街开设石灰行,并在今天潼路799弄中段处,建造了数间平房,称“唐家弄”。
《上海地方志》中,对唐家弄和天潼路有这样的说法:“唐家弄跨虹口、闸北两区。该路东唐家弄路段,在19世纪末已形成曲折街巷小路,设有茶楼、戏院。20世纪20年代初,东唐家弄,改名天潼路。”不过,久居此地的老上海,对此并不以为然,认为《地方志》的说法欠妥——天潼路是天潼路,东唐家弄是东唐家弄,天潼路不是“东唐家弄”改名而来的。天潼路早就存在,一头在吴淞路那边,一头就在河南路,属于虹口区。而东唐家弄属于闸北。唐家弄一头在河南路,另一头在浙江路,这两条路却不相通的。
后来市政建设,天潼路西尽头朝北移动了一些,与东唐家弄相连,整条路被统一称为天潼路,而原来的天潼路西尽头,改名叫做“南天潼路”。陆少棠私宅陆氏民宅,天潼路800弄164支弄7号。两进深四合大院,清末建筑。2004年,被列为闸北区文物保护单位。
陆少棠为当地显宦富豪,如今在天潼路800弄“万茂里”西街对面,仍树立着的陆少棠界碑,可证明陆氏取得该地块,早于1863年美租界建立前,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
(注:这篇内容刚写完,周一上午就传来陆宅被毁的消息,记者到现场时,这座百年老宅,只剩下了眼前的一番场景)
1887年1月24日,这里正式对外开放,是上海最早进行营业性开放的私家园林。由浙江海宁丝商徐鸿逵创建,又名“双清别墅”,占地3亩。
“其园林布局,当为海上诸园之最”,是当时的沪北十景之一;同时,这里也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地方,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园告自》就登出告示:
“本园于廿日(文中所指“廿日”是农历五月二十日,也就是公历6月30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
徐园后来被划入公共租界,因周边的万茂场集市,导致徐园环境变恶,1909年,徐鸿逵之子徐仁杰、徐文杰将徐园迁筑于今康定路5号,原址上构筑了两排35间两层民居,取名“徐家园”。
(注:实际上,徐园在上海有三处,我们在“康定路”一文中有详细介绍。)“脱胎换骨”大改造天潼路正在进行着脱胎换骨式的大改造,首当其冲被拆迁的是西段,还能见到上世纪初建造的石库门建筑,如万茂里、顺和里等老里弄住宅。
这些废墟中,还难得见到一些精美的石库门砖雕,这些旧建筑其用材料和建造、装饰工艺都是现代人所莫及的。可惜,它们都随着挖掘机和大锤的抡动而飞灰湮灭。慎余里慎余里,天潼路847弄,建成于上世纪30年代初。虽历经战争,却都未被波及,是上海保存最为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
房屋格局多为两开间一厢房,立面端正、规划工整,富有浓郁的海派风情。又由于地处苏州河畔,当年许多银行、钱庄的老板选择在此处盖建仓库,同时也在此处居住,慎余里一度成为上海富豪与名流的聚居地。
2012年9月4日,媒体发现,写着“慎余里”名号的过街楼屋顶,已经被拆除。
对此,闸北区规土局表示,慎余里一部分有价值的建筑,将予以保留,其他建筑将进行保护性拆除。
然而,闸北区旧改办却表示,慎余里及周边里弄,都将全部拆除——“保护建筑”未能得到保护,慎余里终成一片废墟。玉茗楼书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原址在今天的福建北路2号。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迁至天潼路791号。
这里原来是河北大戏院,民国34年建,以演越剧为主。戏院内置木板座位500只。“文化大革命”期间,书场关闭。1983年恢复营业,经改建设藤椅座400只。一百多年来,书场坚持演出评弹。
这里曾被江、浙、沪评弹小组,评为优秀书场;又曾连续5年,被市文化局评为市剧(书)场先进单位....套用时下网络热词,“然并卵”!
这个在中国越剧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的大戏院,最终难逃被夷为平地的命运。出了两位政治局委员天潼路上的老弄堂,远不止“慎余里”一处:位于虹口境内的“桃源坊”(天潼路546弄)、“联安里”(天潼路242弄)、“顺和里”(天潼路478弄)、“新庆里”(天潼路318弄)、“广裕里”(天潼路225弄);还有闸北区境内的“泰安里”(天潼路727弄)、“怡如里”(天潼路646弄)、以及“平安坊”、“余庆坊”等等。
639号的“泰丰里”,过去曾住在这里的老居民都会说起,这里的30号,出过上海市委书记、他就是吴邦国。
说起“慎余里”(天潼路847弄)更是名人汇聚,前弄堂住过“华成烟草公司”的老板,就是出品大名鼎鼎的“美丽”牌、“金鼠”牌香烟的公司。
文革期间,他们家也被抄了,抄家的人不知哪来的灵感,从晒台爬上屋顶,翻开瓦片,下面居然藏着金条!房子自然是分给很多人家住了,老板的孙女在仅剩的一小间里蜗居。
中科院院士、前国家统计局局长薛暮桥,就是从这条弄堂里走出去的。薛家是一大家子,住着一幢房子。而前上海市委副书记、现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的家也在这里。“消失的味道”闸北区东南部,曾经是闸北城市化的肇始地,人口密集,商业繁荣。尤其是天潼路,店铺林立,出售各种吃食,曾是一条颇有名气的美食街。
天潼路吃食店中,牌子最老的字号是“録源斋豆浆店”。1882年,由浙江黄岩人戴钱海创办;1936年后由其子女戴菊诚、戴益谦经营。
一开间门面,前店后工场,专营豆浆。録源斋制作豆浆,专门选用上等的东北黄豆,榨菜、油条、虾皮、辣油等咸浆的配料也是精挑细选,保证质量。
解放后,録源斋扩大为2开间门面,供应的豆浆浓度仍在5度以上,同时坚持操作精细、选料严格,保持规格质量,获市商业二局优质产品称号。
天潼路吃食店中,名气最响的字号,要数“老万成兴糕团店”和“竟成南货号”。
糕团店素以白糕、红寿桃、青团、黄松糕、黑芝麻“五色”糕团为主体,老万成兴的糕团,更以用料讲究,且随时令变化推出各种应时品种而著名。
竟成南货号,是1938年开设的老字号,经营干果、干菜、调料、海味、茶食等12大类南北货,而且品种特别齐全。最著名的,是其糕点工场自制的绿豆糕、苔条饼等各式浙宁糕点茶食。
相比之下,老闸北的市民,更青睐的是五福面馆、天福牛肉面店、泰安点心店、锡园点心店这些寻常吃食店的面食、小吃。
五福面馆的阳春面加浇头就极富盛名,一碗面端上来,面条条条筋滑,半小时内不烂不糊,焖肉、鳝丝等浇头也是色浓味鲜、酥而不烂,吃过之后回味无穷。
又如泰安点心店的鸡鸭血汤、油豆腐线粉汤等小吃,虽然摆不上宴席的台面,但味道鲜美、热气腾腾,因而也是市民难忘的美食。
1991年后,天潼路转型为生产资料一条街,天潼路上那些舌尖上的美味,却已成为人们深深的记忆,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海派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
本文来源: 看看新闻网
22.06.2015 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