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海外农业研究中心 “国家队”撬动农业科技“走出去”
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领导,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席会议18家成员单位、水科院、热科院、农科院等代表,中粮集团、中农发集团、大北农集团、联想佳沃等企业家共150余人,出席了1月21日中国农科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与会者达成了以下共识:中国农业科学院率先成立海外农业研究中心,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科技支撑,是中国农科院站在国家高度的一项主动作为,切实发挥了农业科技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作用,将有助于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据悉,该中心由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任领导小组组长、副院长吴孔明任副组长。下设专家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由16个研究室构成,包括若干创新团队,聚焦海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走出去”、农业信息服务和海外人才培养等四大任务。
农业科研对外合作集散地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创新团队,推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科技服务输出和产能合作,开拓农业技术和产品国际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促进区域内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进一步巩固农业科技优质外交资源地位,推动农业技术全球化应用和农业人才队伍国际化发展。
陈萌山介绍,从长远看,该中心将成为我国农业科研对外合作集散地。充分发挥海外农业研究中心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桥梁作用,有效整合全院国际合作、科技资源,打造世界领先的海外农业创新团队,一体化参与全球竞争,有效拓展农业技术和产品国际市场,形成对全球资源的配置力和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控制力;依托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全国农科院系统外事协作网,逐步形成国内相关研究院所、大学及涉农产品生产及进出口贸易企业组成的产学研贸相结合的海外农业创新体系。
该中心还将成为政策创设智囊团,提出指导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去、引进来”的参考建议,为农业“走出去、引进来”发展和农业部的中心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发挥信息技术服务器的作用,构建农业“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农业大数据、农业情报学、农业经济与政策、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等学科的理论体系;打造农业外交人才库,为国家整体外交和农业科技创新凝聚战略人才,培养适合新时期农业“走出去”的农业科技和外交人才。
合作方式创新多元
“根据海外农业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特点,积极利用我院已有的多双边、区域合作机制,将海外农业合作新思路融入到现有的多双边合作机制中。”陈萌山介绍,该中心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的海外农业协同创新团队,解决和突破海外农业现实问题和瓶颈难题,推动海外农业深入发展。
据介绍,该中心和农科院相关专业所是既“有机联系”又“有效区隔”的关系。一方面充分发挥由信息所牵头、各相关研究所共同参与的海外农业协调机制作用,根据国际合作重点国家、产业、产品的区域布局,共同制定海外农业重大合作项目的实施方案,组织相关团队对重点项目进行研讨,以协同创新的方式解决海外农业发展遇到的现实和发展问题;另一方面保障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各自的研究需求。是为“联合集成”的工作模式。
其次,进行交叉研究。组织院内外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侧重点的农业国际合作研究力量,从更高层面、更广视野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海外农业联合研究;培植海外农业新兴学科,集中优势团队实现有效学科占位,产出源于研究中心又高于研究中心层面的综合成果。
再次,实现综合提升。有效整合全院、相关省院(大学)的海外农业科技力量和国际合作资源,创设国家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联盟,搭建分工协作的农业“走出去”工作新格局,创建覆盖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的农业科技走出去新模式。
今年主推15项农业技术
2016年,该中心将主推15项农业技术。虽然发展中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业,但由于自然条件和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还很落后,还有很大的技术提升空间。面向他们的迫切要求,该中心梳理了15项先进实用技术,帮助提升目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其农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实际问题。入选技术全部为近年来通过国家及权威部门审定或鉴定的新成果,大部分技术已经应用与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显示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同时,该中心还将以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为统领,依托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全国农科院系统外事协作网,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对外合作资源共享平台。
记者了解到,海外研究中心数据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也已经启动。农业“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基于云计算、大数据,集全球农业数据库平台、农业展望和预警平台、海外农业投资风险分析平台、投资政策研究平台、政策法规平台、农业技术成果资源数据库以及海外农业协同创新平台为一体,搭建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
记者 李晨 《中国科学报》 (2016-01-27 第5版 农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