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座谈会 有种精神叫"想做事"
原标题: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座谈会举行各界人士回顾过去建言未来在这里,有种精神叫“想做事”
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座谈会昨天举行。浦东老开发代表、自主创新科研人员、跨国企业老总、外来务工者代表等各界人士共聚一堂,回顾25年发展历程,为浦东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是前进方向
陆家嘴集团总经理杨小明是开发浦东的元老,当年“十八勇士”中的代表人物。谈到25年前,浦东开发办成立伊始,杨小明表示,那些场景至今历历在目。1995年,杨小明赴开发公司工作,他和同事都感到非常光荣和兴奋,“那个年代,在开发区工作的同志都会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在浦东扎根、辛勤耕耘25载,今年已经62岁的杨小明在会上感叹,把青春奉献给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他最大也是最难得的福分。他总结浦东精神就是三个字,“想做事”。提到在陆家嘴开发公司的这些年,他认为“哪里有任务,哪里有开发的战场,哪里就应该是开发者前进的方向。”
2011年,已经先后完成金桥、陆家嘴、临港等地区开发任务的杨小明又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开发前滩。回首三年来的拼搏,他带着年轻的前滩团队立志将这里打造成“独一无二、千变万化、点石成金、无中生有”的上海新地标。
杨小明说,自己此生能参与一次“无中生有”的开发开放已属难得,而有幸参与浦东的二次创业更是三生有幸。虽然惆怅自己已届退休之龄,但是杨小明对80后、90后等开发浦东的新一代充满信心。
只要“拼”,梦想就会在这起飞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姜丽萍说,2002年她从英国回到老单位上海飞机制造厂,月薪只有1000多元。别人都不理解她为何放弃其他高薪职位,而她自己却清楚知道,自己对上海、对浦东有感情,她要在这里投身祖国的航空大发展事业。
作为我国航空制造业最年轻的总工程师,也是唯一的女性,姜丽萍说自己有时太专注于事业,脾气很急,身边的人都笑称她像“悍妇”。但是,多年来团队中鲜有人离开,再苦再累大家都能坚持,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中国的飞机制造梦,为了让中国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他们无法放慢脚步。
浦东土地不仅滋养了科技人才,也让外来务工人员实现梦想。外来建设者代表洪刚说,农民工在浦东这样的大舞台也能实现人生价值。15年前,他从浙江农村来到浦东,对这里的认识就像电影《让子弹飞》中说的,“浦东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东”。下定决心留下来后,洪刚通过努力成为技师并取得大专文凭,先后培养出高级工6名、中级工118名。如今,他已是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部长助理、全国劳模,并当选上海市人大代表和党的十八大代表。
正如洪刚所言,浦东是一个拼汗水、拼勤奋、拼智慧的地方,只要你“蛮拼的”,梦想就一定会在这片热土起飞。
未来浦东,迎接三大“新常态”
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在座谈会中谈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浦东开发开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沈晓明表示,未来浦东发展将告别四段历史,迎接三大“新常态”——
高速增长将成为历史,中高速增长成为常态;
低成本优势将成为历史,高商务成本成为常态;
土地资源充足将成为历史,城市建设用地紧缺成为常态。
他强调,浦东干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勇于打破坛坛罐罐、不背成绩包袱、大胆试、勇敢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当好“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浦东新区区长孙继伟表示,浦东开发开放25年以来,坚持“东西联动、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实现了高起点、跨越式的发展,初步建成了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自贸区将是浦东下一个十年最大的机遇。浦东必须努力保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先发优势,把自贸区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项目叠加,按照市场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探索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