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路桥提前一月"回家" 修旧如旧恢复历史原貌
经过4个多月的修缮,浙江路桥在恢复百年前的“美丽容颜”后,昨天踏上“回家”之旅,比计划提前了近一个月。从早上6点30分开始,通过大型吊车及水中浮箱平台配合作业,鱼腹式的钢结构桥身于晚上19点30分在苏州河上顺利归位。据悉,之后的两个月,大桥还要铺装沥青面层、木质人行道板,安装管线、灯具等,预计将于今年底竣工通车。
上海市路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修旧如旧”的浙江路桥,两侧专门设置了木质人行道,改变原先人非混行的局面,但仍将保持机动车单向交通,以尽量减轻桥梁负荷,让百年老桥的文化价值延续更久。
早上6点多,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身“交通灰”的鱼腹式钢结构主桁架静立苏州河北岸,在晨辉的照映下更显百年前的身姿和风韵。
6点30分,桥身被顺利起吊;8点30分,液压模块车和600吨吊车配合,桥身慢慢移动乘上浮箱;10点20分,桥身的一端平稳落在水中的浮箱上,并向南滑行;20点,桥身终于基本归位。
此次浙江路桥“回家”,比请它“离家”难得多。“浙江路桥的‘来回之旅’,涉及流程之繁琐、工艺之复杂、协同难度之大远超桥梁修缮施工,也远比在建造一座新桥难得多。”大修施工单位上海建工机施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保证此次老桥顺利“回家”,首先改进了600吨履带吊的吊点架设工艺,做到了对新桥结构的成品保护,而且增加了吊装的安全冗余度。由上一次移桥在原结构上焊接,升级为设置转换梁,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对大修后的桥梁结构没有任何损伤。其次,对新桥滑移技术进行了调整,将滑移动力输出由液压悬挂平板车顶推,改进为用卷扬机牵引,承载桥体的浮箱与新桥之间产生相对滑移,这种自平衡的滑移技术几乎不会对堤岸产生任何作用力,确保了堤岸的安全。第三,采用了千斤顶循环落架技术,并辅以全方位限位措施,让420吨的桥身定位精度达到2厘米之内。
修旧如旧恢复历史原貌
从外白渡桥数过来,浙江路桥是苏州河上的第七座桥,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桥梁。侧面看上去桥身仿佛鱼腹形状,像一条大鱼横跨河面。该桥建成于1908年,是我国仅存的几座鱼腹式钢木桁桥之一,也是苏州河上仅存的第二座钢结构老桥。2008年底,该桥进行过一次“疗养”,此后各类小修小补不断,但是随着使用年代越来越长,桥梁钢结构承载力渐渐减弱,腐锈和疲劳程度愈发明显,桥体下部锈蚀严重。同时,由于多次加固维修,其外观与1908年建成时有了不少变化。
此次大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参照百年之前的设计图纸进行修复设计,恢复浙江路桥的原有历史风貌,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是重现1908年的桥头门形设计,其间有网状纹饰。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修缮后的桥身两端平的横梁改成了最初带弧度的横梁,两侧人行道的栏杆也改为了鱼鳞状,桥身主体两侧的杆件经过更换调整之后,中间大、两头小的鱼腹式形状明显。大桥全身上下充满了鱼的元素。
市路政局道路设施处副处长商国平告诉记者,此次大修,浙江路桥从外观和内在质量上都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要求。桥身的修缮也启用了原先的铆钉工艺,为此还请来了此前维修外白渡桥的一批老的铆钉技工。“以前更换铆钉用榔头敲,现在则有了专业的电动工具,因此铆钉工艺的质量更有保证。”商国平说,大桥两侧还专门设置了人行道,并铺上和最初一致的木地板,不仅恢复了原貌,还改变之前人非混行的局面。
由于将之前的混凝土桥面板改成了钢桥面,修缮后的桥身自重减轻了近200吨。而将来通车后,桥面上仍将维持机动车单向通行。对此,商国平表示,桥身减轻有助于桥梁使用的耐久性,维持单向交通也是为了给桥梁减负。“作为已经使用了一百多年的老桥,要想让它再安全使用50年,不应该再增加它的交通负担,而更应该突出其文化价值。”据悉,之后的两个月,大桥还要铺装沥青面层、木质人行道板,安装管线、灯具等,12月中旬左右进行负荷测试等工作,预计将于今年底竣工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