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浓墨重彩创新激发活力 盘点上海金融业改革发展这一年
市场活跃气象贯穿始终:民营银行试点破冰,“上海金”确立人民币定价,沪港通交易开闸,互联网金融企业加速集聚。
国资改革更是手笔频频:上海银行引进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该行第二大股东;浦发银行公布收购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方案,朝着全牌照金融控股集团目标挺进。
一池春水涌动。2014年上海金融业适应经济新常态,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中激扬活力,写下一笔笔浓墨重彩的创新故事。
金融国资改革亮点多
围绕“政府管少管精、企业做优做强”这一主线,上海金融成为今年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战场和试验田。
上海信托转让给浦发银行,国际集团向国泰君安协议转让上海证券51%股权,安信农保股权调整,大众保险国有股权调整,国资实现有序退出……金融国资整体布局进一步优化。
一些举措更是直入改革创新深水区。“沪港通”顺利推出,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新兴产业板建设、ETF期权等产品创新工作有力推进。上海期货交易所热轧卷板期货衍生品交易、金属期货指数等产品创新接连不断,国内首批场外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清算业务也在上海面世——8月,上海清算所推出人民币铁矿石、动力煤掉期中央对手清算业务。
今年,上海特别创新了对科技、文化类企业及“三农”的金融服务。制定《上海市关于深入推进文化与金融合作的实施意见》;研究金融支持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政策措施,推进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制定《上海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实施办法》。此外,还支持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推进拟上市企业资源库建设,指导支持上海股交中心开展私募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股权托管登记等创新业务。
一系列大胆推进的金融创新,最终受益的是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在今年全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已毫无悬念成为第三产业的最大亮点。
创新政策激发市场活力
一个个份量十足的实施意见,对上海金融市场发展带来强大推动力——
8月,《关于促进本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互联网金融20条”)公布。明确上海要建成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高地。市区联手、部门合作,浦东、黄浦、长宁、嘉定等区县先后崛起五大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互联网金融企业鱼贯而入。
9月,《上海市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资本市场33条”)面世,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沪港通业务、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等国家资本市场改革措施,进一步细化,上海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迎来东风。
11月,被喻为上海版保险“国十条”的《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出炉,七大部分共28条,锁定上海保险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构建国际领先、辐射全国、繁荣高效、功能齐全的保险市场,发展成为国际保险中心。
市场导向带动市场主体信心高涨。一年间,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加快集聚发展,能级提升,功能拓展。
7月,金砖五国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总部就设在上海。10月,中国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简称CIPS)宣布落户上海,助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人民币流出流入循环机制。这些标志性机构落子上海,彰显出上海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不断提升的地位。
活水养鱼,民营经济参与热情高涨。国内首家“国字头”大型民营投资公司——由59家知名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民投”)总部落户上海,500亿元资本聚力打造全牌照金融平台;上海首家民营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宣告落户自贸区,由均瑶和美特斯邦威共同作为发起人;首家民营保险法人机构,上海人寿保险公司获批筹建,成为首家以法人形式在自贸区获批成立的保险公司。
自贸试验金融创新联动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使上海再次立于金融改革潮头。
自由贸易账户、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和“反洗钱、反恐融资”、自贸区银行业监管、保险业监管等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细则发布,自贸试验区内,金融创新案例不断涌现。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在自贸试验区设立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被称为“上海金”的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在自贸试验区上线,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黄金的人民币基准价,目前已累计成交黄金近百吨。
两大与金融相关的国家战略不断推进,上海需要更多的金融人才参与建设。统筹各方资源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列入本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人才82名,海外引进的金融人才中,有24人入选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今年,市金融党委、市金融办牵头搭建金融人才招聘服务平台,首批推出招聘总人数约10000人,并开展上海“金才工程”项目研究,谋划“十三五”期间上海金融人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