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郊农机带头人的喜、忧、盼
■顾木华在农机具库房向记者介绍各种农机
谁在种地,如何种地?农机技术推广在基层落实得如何?“3·15”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奉贤区庄行镇,实地走访农机带头人,听听沪郊农机手对羊年生产的几许愿景和几许期盼。
□记者 欧阳蕾昵
【喜】
“机农结合”效益倍增 新建烘干库房即将使用
目前正值春耕时节,在奉贤区庄行镇顾木华承包的责任田里放眼望去,连片的绿色小麦为大地增添了一片翠绿的景色。一旁的工人们正在田边修整水沟,方便排灌,利于小麦的生长。据顾木华介绍,目前,他一共承包了800亩土地,承包后的土地,经过重新划分、调整,更具规模化,也更利于机械设备的运作。作为当地农机带头人,老顾坦言,现在土地连片后五六亩一块田,对收割、耕田、插秧都是有好处的,自己的那些机械化设备都派了大用场。
早在2004年,顾木华就组建成立上海庄邬农机合作社,如今又办起了家庭农场,他的农机具设备既先进又齐全,共计有联合收割机8台,中型拖拉机15台,插秧机7台,还有许多配套农机具。今年,顾木华又购置了穴播机和插秧机,除了自己承包的土地外,顾木华还帮助其他农户和合作社农机作业,采取从育秧、耕地、插秧、收割一条龙常年服务方式,涉及吕桥、新华、长堤等村的23户家庭农场和种粮户,服务面积达2800多亩。
“今年,镇里又帮我搞起了烘干设施,等到收粮季节心里不慌咯!”记者看到,新建500平方米的烘干房内,6台烘干设备正蓄势待发,过几天就可以正式启用了,它们加起来一个批次可以完成72吨作业量。顾木华告诉记者,他的家庭农场是典型的“机农结合”,除了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外,他还为周边村民提供育秧、机插秧、机收一条龙的农机服务,而自家粮食加工厂生产的大米也成了当地村民的口粮。新增的烘干设施可以说是“如虎添翼”,让老顾的生产链更加完整了。
【烦】
农机维修成本高 农忙季节“用人荒”
“久保田888型收割机用于水稻收割,而688型则用在麦子上。这些机器自带粮仓,是今后发展的趋势。”跟着顾木华走进他的停机库房,老顾向记者介绍说,尽管每台机器售价不菲,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但上海每年都有农机具补贴名录,中央、市、区三级财政购机补贴,补贴额度一般在50%以上,所以老顾他们也愿意购置性能更佳、安全系数更高的机具。
“购买问题不大,关键是后续维修保养吃不消。”老顾弯下腰,指向收割机的割刀部分说,“其实发动机不太容易出毛病,反而是收割部分、传动部分损耗特别大,除此以外还有履带也经常坏。”奉贤区农机管理站站长张之桐在一旁用一句话概括了老顾想要表达的意思:“一台机器配件的总价高于两台整机价格。”看到记者一脸疑惑,张站长解释说,这也许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吧,配件更新速度快,往往一台机器到后面就换不到合适的配件,“倒逼”着消费者换新的。
除了“硬件”外,“软件”短缺也让老顾有点头疼。顾木华身边有4个长工,每到农忙季节,他还需要20多个临时工,尽管工资开到300元/日,可农机手还是很难觅到。
【盼】
组建专业农机手队伍 维修体系更加完善
张之桐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拿奉贤来说,去年全区完成了各类农机人员培训2526人次,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培训班也办了6期,但这些也不能解决“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农机驾驶员“一员难求”的局面。
“农机驾驶需要一批懂技术、讲安全的熟练手,农机服务队也应该有相对固定的人群。而现在的农机手普遍一年只做两个月,收入不高,越来越少人肯做。冬天冷夏天热,田里又脏,农机手满手是油,年轻人不愿意学啊。”张之桐颇为无奈地说,“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农机使用有着非常强的季节性。一台农机动辄好几十万元,每年就农忙季节忙一阵,对于年轻人来说,成本高,农闲时间还得找出路,所以吸引不了人。
让农机手们担心的是还有现有机器的维护问题。一位正在地头忙碌的农机手告诉记者:“有些小问题,我们自己看看书,问问懂行的人,都能解决,就怕遇到大问题。”原来,真正农忙的时候,农机成天在地里开工,很容易出故障。现在修理工难找,专家还要从外面请,耽误农时。张之桐认为,“机农结合”很有必要,让农机手在农闲时可以从事生产,农忙时驾驶农机,保证一整年的收入。
对于顾木华来说,现在有儿子跟着他一起干真是件暖心的事。早在几年前,儿子顾秋峰就从一家化工厂辞职回家,跟着父亲种地。如今,35岁的顾秋峰不但掌握了农业生产关键技术,还学会了操作各种农机。记者了解到,庄行镇另一家美仁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把村里闲散农机手整合到一起,实现机农一体化后,全村农机设备统一调动、作业,大大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更让理事长蒋仁荣老高兴的是,自己30岁出头的儿子也在2013年放下企业的工作来辅佐自己,如今父子俩的合作社除了提供农机服务,还种植了706亩水稻,农机作业范围更是达到了3000多亩。
张之桐认为,现在的农机品种繁多,维修难不仅在于配件成本高,还有网点少、等待周期长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解决。
【答】
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迫在眉睫
对于以老顾为代表的农机手的喜与忧,记者特地采访了市农机办主任施忠。记者了解到,今年上海着力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将取得新突破,促进本市农机化综合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推进农机化技术向全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施忠表示,这其中,大力推进粮食全程机械化尤为关键。目前有的家庭农场存在着地块比较分散、面积比较小,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难等问题。这就需要更加有效地整合农机资源,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加快农机发展步伐。据了解,2015年上海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将力求达到85%左右,其中,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要超过50%,新增烘干能力3500吨。各区县农机管理部门也将根据全市总体目标要求,结合本区县实际和主要薄弱环节,制定技术推广方案,有效落实工作目标。对于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新技术的试验和示范,上海将重点围绕高效水田平整、自走式大型植保车、筑埂、催芽、基质育秧,甚至是智能化驾驶、无人飞机等领域开展新型农机具的选型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
关于农机具质量问题,施忠解释说,近年来,确实有些农机厂商不重视质量和售后服务,对已经发现的问题,我们都及时和有关厂商进行了沟通,并督促其认真予以解决。我们欢迎广大农机用户及时将有关农机具质量或售后服务问题,通过上海农机化信息网以及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的投诉监督电话反映。上海已明确要求各级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要遵循“属地管理、就近处理、首问负责、无偿服务”的原则开展工作,积极受理包括农机产品质量、农机作业质量、农机维修质量、农机售后服务质量等在内的质量案件,要对电话、信件等投诉材料做好登记,认真审查,做到事事有解答、件件有回应。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协调有关农机生产和流通企业依法依规回应和处理质量投诉,指导农机用户依法依规维权。
关于农机具维修难,施忠认为,随着郊区农机数量的大量增加、性能的不断优化,加快农机库房和维修服务网络建设已经摆到了市农委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上。近期,市农机管理部门组织各区县农机管理部门结合正在开展的农业布局规划、设施农用地规划,认真编制农机库房和维修网络建设规划,争取解决农机的用地问题,为上海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他们将结合各地维修网点的建设,帮助农民分期、分批培训专业的农机维修人员,提高农机维修质量。另外,他们还协调上海12316为农服务平台、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以及有关农机维修企业搭建农机事故保修一门式受理平台,方便农民报告事故、理赔和及时维修。
施忠还提醒各位家庭农场主,尤其是中青年家庭农场主,要会种田、会开机、会维修保养农机,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意义重大,在维修方面哪怕是掌握一点基本知识也好,接下来加大培训力度也是十分关键。加快全程机械化的步伐,从育插秧、植保、施肥、收割、运输等各个环节的要求来衡量,的确还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