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上海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6年为150余名来沪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岗位
7月11日,闸北区大宁社区举行了“上海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14年度启动仪式暨欢迎会,为第十六批来自苗族、壮族、土家族等11个民族成份的15名优秀来沪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锻炼机会。
今年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历时一个多月。为提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闸北区民宗办指导大宁社区进一步整合资源,围绕“三个转变”,从活动组织、实践内容以及实践形式三个方面深化拓展:一是活动组织上,由原来主要是带教老师组织发动转变为由参与社会实践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爱好、特长等列出需求清单,由大宁社区、上海大学和学生三方共同策划相应的实践项目和内容等,使社会实践活动更能发挥学生能动性、更加丰富活动的形式、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二是实践内容上,由传统主要从事办公室文字处理等工作转变为更多地走入社区,开展社区调研、参与社区共建、参加公益活动以及参与社区管理等社会实践;三是实习形式上,从原来单一分布在社区各科室转变为更多地下沉到各类社区企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实践。
大宁路街道办事处主任胡长春、区民宗办副主任王智琦、上海大学统战部副部长李青等相关领导、社区带教老师及来自等15名上海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共35人出席。
“上海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999年成立至今,先后为16批,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纳西族等27个民族成份的151名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岗位。该基地由大宁社区与上海大学联合建立,是闸北区探索开展以“区校合作、联手育人”的方式,促进民族团结、推进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一项成功实践。活动旨在把这一实践平台打造成来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在沪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们提供深入社区、深入企业、深入群众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他们学习实践、社会适应、沟通协调能力和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经过16年的发展积淀,“上海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备的培养机制,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成为闸北区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创建工作的特色品牌之一。该实践项目先后获得上海市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上海市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优秀项目奖、闸北区“十佳”民族团结新风活动称号等荣誉,帮助越来越多的来沪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此实践锻炼、增长才干、扬帆起航,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