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发布房颤消融术“上海标准”[图]

27.03.2017  16:23

房颤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首选,其手术效果与消融程度息息相关。然而,消融程度缺乏量化标准使得不同术者之间手术效果差异较大。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使用最新的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辅助工具“消融指数系统”完成了4例导管消融术,并通过大数据统计,于全球率先发布适用于国人的“消融指数”目标值,使得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从此有了可直观判断、评价消融程度的“上海标准”。 

3月6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导管室内,一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正在进行,与往常不同的是术者面前多了一面显示屏。显示屏上除了心脏三维图像外,还标注有消融持续时间、温度、贴靠压力等数据,这些数据不断变化,最终汇总成一个不断上升的数字,当这个数字达到464时,术者立刻停止消融,该部位达到透壁消融的目的。 

这就是刚于近日在全球同步投入使用的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消融指数系统”,它能整合术中如导管稳定性、射频能量、压力感应和消融持续时间等多个参数,实时计算出一个代表目前消融点消融程度的数字,即“消融指数”。术者通过在心房不同消融位置设定不同的消融目标值,待消融指数达到目标值即停止消融。 

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少稳教授介绍,在导管射频消融术中,手术效果取决于导管与心房壁的贴靠力量、消融能量大小、消融时间长短等多种因素。消融不彻底,则术后复发率高;消融过度,则容易引起心包填塞、心房食道瘘等并发症。以往术者依据这些参数根据个人经验进行粗略估计来进行消融,不同术者之间经验差异较大,导致手术效果参差不齐。而“消融指数系统”能将消融程度用数值进行呈现,达到预设目标值即可停止消融,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保证了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实现了导管射频消融术的精准医疗,房颤导管消融由此进入大数据时代。 

事实上,上海市一医院心内科对“消融指数系统”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大半年。“要让这一系统具有可用性,就需要制定一个适用于国人的消融指数标准。”刘少稳教授告诉记者,“我们心内科从2016年9月开始,历经200余例房颤消融手术、上千万个临床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不断修正和优化,总结出了适用于国人的消融指数目标值。”这也意味着,在这一系统推广使用后,中国的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都将遵循“上海标准”。这一指数还可作为统一的消融语言方便大家交流和学习,即可呈现出房颤导管消融的行业共有经验,又可体现出属于每个医生独有的消融技巧,大大降低了房颤导管消融介入医师的培养难度,有望让心脏介入技术造福更多的房颤患者。 

据了解,我国目前有800-1000万房颤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重,房颤患者总数还将进一步增加。同正常人群相比,房颤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目前药物治疗效果非常有限,射频导管消融术已成为阵发性房颤首选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