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植物“砒霜”含量基因发现 粮食砷污染有望解决
04.12.2014 11:33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据介绍,自然界中砷的化合物,多以砷酸盐的形态存在于土壤中。而在化学性质上,砷酸盐与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磷肥”的磷酸盐非常相似,因此植物负责吸收磷酸盐的运输蛋白很难区别两者,经常误将砷酸盐一并带入体内。砷经由作物富集,再被人类摄取后可能导致皮肤癌、肺癌以及其他脏器重大疾病。
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的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晁代印研究组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及南京农业大学等研究团队合作,发现了植物中调控砷元素积累的关键基因——HAC1,使将来培育低砷甚至无砷农作物成为可能。《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卷》对此成果进行了专题介绍,评价称“HAC1的发现,为研究如何在砷污染高危地区培育可安全食用的农作物,迈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研究发现,植物拟南芥的叶片砷含量存在巨大的自然变异。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图位克隆技术,鉴定出控制这种变异的重要功能基因HAC1。实验表明,HAC1可有效阻止植物体内砷的积累,而HAC1若发生突变,则会导致植物体内积累高达数百倍的砷。专家认为,此项研究揭示了全新的植物砷解毒分子机制,对于限制砷向植物与食物链的迁移、降低农作物的砷含量,以及利用植物进行砷污染土壤修复,都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有望解决粮食砷污染问题。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04.12.2014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