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 | 筑梦人王璐:我就是喜欢站讲台,爱上课

12.09.2018  10:33

在纺织学院,有这么一位“年轻”的“”老师,尽管已从教35年了,她对站讲台这件事情还是乐此不疲。即便已是教授、学科带头人,至今她依然保持着每学年约3门本科课程和2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活力,其中还不乏大一新生的专业导论课。她说:“做老师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从心里喜欢站讲台”,在她看来,这是一辈子也不会做腻的事。她就是现任纺织学院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纺织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主任、纺织生物材料与技术学科点和功能材料国家级特色专业责任人、2017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奖者王璐。

这样的新专业,咱学校应该有也必须有

人造血管、疝气补片、输尿管支架管、伤口清创材料……翻开王老师获得的授权专利目录,满眼都是跟生物医用相关的成果,不明就里的人可能还以为她是学医的。按王老师的话说,自己其实是“半道出家”。1982年,年仅19岁的王老师从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毕业后就留校任教,期间读了硕士,后面又到法国读了博士。也正是在留学期间,她从一个传统“纺织姑娘”变身为了一位生物纺织研究达人。在法国高阿尔萨斯大学,她师从导师比·杜兰特(B.Durant)学习生物纺织材料。“那时候的学习经历,就像为我打开了另一片天地,纺织与生物发生的反应简直太神奇了”。自那以后,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就成了王老师的心头好。

(王璐老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博士毕业后回到东华继续任教,当时国内教育同行还鲜少有人把生物医用与纺织教学相结合,而这恰恰是该领域的前沿热点之一。王老师当时心里就一个念头,应用前景这么好的新专业,我们应该有也必须有。于是,在纺织交叉学科中探索专业建设新路子,成了她忙不迭的紧要事。在她的主要发起下,“纺织生物材料与技术”学科点和“功能材料-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新专业得以在校建立,2009年还获得国内首个纺织生物材料与技术二级博士点和硕士点;2010年,面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本科功能材料-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专业获准成立,2011年开始招生; 2011,“功能材料”新专业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4年起获评4星专业。东华大学在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的人才培养方面,较完整的“本硕博”培养体系得以建设并形成。

我就是喜欢站讲台,爱上课

再过一阵,等到2018级新同学进校后,王老师又该拿起她那本《生物医用纺织品》给新生上起专业导论课了。而这样给本科生上专业基础课的做法,王老师已坚持做了35年,在她看来,这早已成了一种习惯。“可能是家里出了好几位老师的缘故吧,对站讲台、上课这件事,我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也从没觉得是任务”。讲课时,王老师常用的秘诀就是讲故事和作比较,小小的科学故事总能让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而中西对比、古今较量则让学生们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发展差距和吾辈奋起直追的力量。

(王璐老师指导学生开展课程学习)

王老师的课堂总是轻松有趣的”,纺织学院青年教师关颖从本科一路到博士,上过无数次王老师的课。在她的印象中,王老师似乎从来不对学生“”,总是笑眯眯的亲切模样。即便同学们在学习上表现不好,王老师也总能从不好中找到一点好,以此来鼓励她们。

在王老师的指导下, 4名青年教师已成为本学科的科教主力军,开设新课7门,主持国家自科基金、省、市科技支撑计划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15项;近年来,王老师指导的15名本科学生参加了11项国家、市级创新课题,申请专利20余项,30人次参加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带领的“高技术纺织品系”2016年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 而她本人也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做科研要有用,还要反哺教学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但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纺织是东华的传统优势学科,我们得让它在今天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王老师作为纺织生物学科的主要负责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科研方向的重组调整以及开展高技术纺织品的研究,不断探索科学新领域,特别在新型植物源染料和功能助剂的开发和医疗用纺织品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她带领团队不仅完成了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天然染料制备及其在生态纺织品开发”以及江苏省科技攻关/支撑项目,基于此系列研究基础发展的成果“植物染料研发及其在高档毛制品中的产业化应用”还获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天然生态多功能高档毛纺织品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有了好的科研成果,还要让成果反哺教学。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制备及其3Bs测试评价实验室,建立了5家产学研医合作科研与人才实践基地,形成了以交叉学科为特色的课堂实验、实训与实习组成的校内外多环节创新型实践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生就业率100%,升学率达35-55%。

长期的科研积累,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王老师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教材《生物医用纺织品》。参编了国际第一本用于纺织学科研究生的教材《用于体内移植物的生物纺织品》(Biotextiles as implant)和《抗菌纺织品》(Antimicrobial textiles)。此外,由她主编的十三五规划教材《生物医用纺织品功能设计与制备》和《生物医用纺织品测试与评价》也将于近期出版。团队的科研成果正全面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要素。

科研路上、育人路上,永无止境。现在,王老师带领团队又开始为了新的“小目标”而奋斗着,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诱导韧带再生的高强度植入物系统的研发”“生物医用防粘连疝气补片开发及应用”以及“靶向致热复合自粘绷带的研发”等10余项产学研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高技术产业纺织品的发展、加速新兴纺织产业的升级和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我们感谢这样的新时代筑梦人,也祝福她们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