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交大校长为本科生上思政课 让学生重拾理性思辨[图]
“自信从何处来,自信并不盲目,而是从理性思辨中来,从对科学与知识的系统认识中来,从对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中来,从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根本理解中来。”在回答我们为什么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一个宏大命题的时候,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这样对台下千余名大学生这样说,昨天(30日),他为在校本科生上了一堂思政课,而院士、校领导为本科生上思政课在上海交大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张杰校长表示: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培养,无论是科学素质还是人文素质都具有很好的基础,在理性思辨上都有很高的成熟度。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自信,相信他们无论年轻与否都是和你一样是一个拥有成熟思维的成年人,信任是相互的,只有你信任你的学生,他们才会信任你。所以,在这样一堂思政课上,我并不是先入为主地灌输什么道理与知识。而是带领学生们,用自己熟悉的理性思辨来整合自己的知识,分析历史史实,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加自信,也对我们的国家更加自信,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一个事业更加自信。
据了解,张杰校长的一堂思政课需要100多张ppt讲义,近1000个知识点,17本参考书目,75分钟的演绎。整堂课是学生与老师共同演绎的,对“为什么我们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命题的一次完美的公式推导。
对此,他表示“在我的理解中,一堂好的思政课应该有完美的逻辑、深刻的思考、充沛的感情、切身的体会。这对讲课人有非常高的要求,而且也应该让每一个老师认识到,这和你上一门专业课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你对自己专业有着透彻而深刻的认识,对专业知识有着扎实而系统的掌握,那么在思政课堂上也应该拿出这种本事来。对我而言,作为一名院士,我要把我在科学研究上掌握的思维方法讲出来。作为一名校长,我要把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120年的交大对人才成长的追求讲出来。作为一名师长,我要把我在这几十年亲历中国飞速发展的感受讲出来”。
其实,在上海交大,校长带头上思政课所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更多同上思政课的老师们。他们互相切磋,共享智慧与经验。这次张校长的思政课就可以称得上“院士来讲课,教授做助教”。张杰校长说,“学生获得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已经越来越多,他们的知识面在很多领域也许比我们还要广博。但是,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成为自己认知世界、认识社会、了解国家的方法则需要我们这些有“阅历”的人来引导。上好课的背后,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即使是我这堂课,也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给大学生上思想政治课,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必须要有足够严谨的逻辑,也必须要有足够的感情投入。这门课,除了涵盖了我自己阅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交往过的人以外,我还与学校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济学的教授一起交流,共同修改讲义。”
“结合所学的专业,谈一谈中国如何实现创新驱动转型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大学生如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精神?未来中国如何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大国?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原因?为什么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这堂课的最后是张校长留给同学们的思考题。思考题一出,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讨论起来。足见一个小时的课程,让大家对思考这些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正是张校长思政课的重要目的,那就是在思政课堂上也要实现学生们对知识探究的“好奇心驱动”。要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不光是上课的时候接受到思想政治的教育,在平时,在葆有好奇心的情况下,自觉地去关心这个领域,也要让他们意识到,这样的研究对自身的成长,自己的学习,自己的研究,自己的理想都是很有益处的。
张校长表示,“学生们刚刚专注的眼神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对这次课上的知识,或者对这样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好奇与兴趣。我想,这就是这堂课所要达到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除了教会学生们用理性思辨认知社会,还要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认知过程保持对社会、对政治和对身边事的兴趣。对思想政治的内容重新认识,还要把思考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在交大,要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落实到所有课堂,交大对人的培养强调的是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与人格养成,而实现的根本在于“好奇心驱动”。好奇心驱动的不仅仅是科研,也应该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关心与探究,要帮助他们保持兴趣,帮助培养能力,完善人格。这是思政课最为重要的任务,而任务的最终完成,是鼓励大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
来源:上海热线 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