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如何才能摆脱功利

03.08.2014  00:21
  7月30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袁贵仁表示,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且要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袁贵仁表示,教育部要力争校园足球取得重大突破。合理布局小学、中学、大学定点学校,用3年时间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由目前的5000余所扩展到两万所。(京华时报7月31日)
  在谈到校园足球联赛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校园足球管理体制将有一个重大转变,即由体育部门转到教育部门来主管。” 吴健同时认为,校园足球的开展目的不应该带有太强的功利性。(中国青年报7月31日)
  对于校园足球开展要淡化功利色彩,笔者十分赞成,可是,这不是通过将校园足球管理从体育部门转到教育部门就能实现的——从理论上讲,体育部门可能更加强调校园足球的竞技色彩,教育部门则会更多关注学生对足球的参与,但是,我国当前的整体教育也存在行政化、功利化,基础教育被异化为竞技教育的问题,在功利的教育环境中,校园足球运动能摆脱功利吗?
  从小学开始的四级联赛,很有可能在功利化的办学环境中出现两方面问题,其一,学校运动队参加联赛的成绩,成为地区教育部门、学校的政绩,因此,学校不会强调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参与面,而会集中精力搞好运动队(不关注人才队伍的培养,而可能去挖人才),争取尽快出成绩,这就走到了足球普及的反面。我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摘金夺银,可群众性体育却十分薄弱,背后的原因就是“锦标主义”思想。
  普及校园足球运动与争取联赛锦标的思路是很不同的。前者强调基础建设,后者则强调尽快出成绩——强调基础,需要增加对基础体育设施的投入,对学校体育氛围的建设,成果可能在10年甚至20多年之后才显现,而这一成果周期,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官员、学校领导可能“等不起”,他们希望早出成绩,以增添自己的政绩,实现个人的升迁、发展。在追求眼下成绩的驱动下,联赛还可能出现弄虚造假等一系列问题,结果可能是联赛轰轰烈烈地开始,却很快转入衰败。
  美国高中生、大学生篮球联赛、足球(橄榄球)联赛是很出名的,但组织联赛的,不是政府部门,而是专业协会,说到底,就是民间组织、学校自主参加,学校也会把联赛成绩作为重要荣誉,但更强调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很多学校建有一流的体育场馆,学校里有数量众多的运动队(俱乐部),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体育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其二,参加联赛可能成为学生曲线升学的路径,这就不是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体质,而变为一种升学竞争。美国中学生也可通过在运动队中的优秀表现进入名校,但是他们不是把这作为进名校的路径,而是本身确实乐在其中,当成自己人生和事业的一部分。这和美国的升学评价制度有关,美国大学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大学在评价录取学生时,进行多元评价,评价的指标包括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表现、中学特长和大学面试考查等,在多元评价体系中,学生的个性、兴趣得到关注,这就引导中学开展多元教育,不是用一个模式要求学生,而是给学生创造发展个性、兴趣的广阔空间。在多元评价体系中,没有分数崇拜,体育好、音乐好都是人才,没有偏才、怪才之说。
  如果我国升学评价制度,不能突破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整个基础教育,就会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不关注其他方面的教育——其他方面的教育,也会为升学服务,就像高考加分政策,本来用意是鼓励学生个性、特长,最后却演变为加分教育,滋生出加分腐败。推广校园足球联赛,在目前的升学考试制度之下,很有可能重蹈高考加分政策的覆辙,学生并不能在联赛中获得快乐,反而背上以此进名校的沉重负担,而家长们,则会权衡孩子参加联赛对升学的利弊,来决定是否支持孩子联赛。
  概而言之,对于发展校园体育运动,政府部门应该做的是,一方面推进升学评价制度改革,为所有学校摆脱应试教育、升学教育模式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应该鼓励学校自主办学,发挥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协会、联盟等方式,鼓励体育活动的民间发展,这才能让体育从竞技追求转向普及,提高学生的体质。行政主导的联赛,其成绩就会是一种行政评价,行政和利益因素纠缠在一起,很难让其纯粹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成为学生们自己的盛事。(熊丙奇)
   http://zqb.cyol.com/html/2014-08/01/nw.D110000zgqnb_20140801_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