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观察】说说“公派”那些事
图表:我国留学回国人数呈现快速增长 新华社发 大巢制图
如何成功申请“公派”?
Tip1:申请关键靠实力
要想申请名校、师从名师,学生的自身实力是最关键的因素。纺织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刘万军去年就凭借优秀的专业成绩和过硬的学术成果申请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联合培养博士资格。在我校纺织学院攻读本科期间,刘万军就在专业学习之余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主持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微型脱胶机的研制”,还成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并参加了“挑战杯”“科创杯”等多项赛事。从本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以后,他又在导师指导下承担或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在异形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潜力最终得到了哈佛大学导师的认可。刘万军认为,公派留学一般都是派往世界排名比较靠前的知名院校,这些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肯定会有所要求,“学校越好、导师越牛,对学生的要求自然越高”。他建议有意申请名校名师的学生应该尽早做好学涯规划,努力学好专业课程,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为将来的国外研究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Tip 2:申请是件“技术活”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和导师并获得国外导师的邀请函,这是摆在很多“公派族”面前的第一道坎。刘万军的做法是“按图索骥”——通过经典文献检索该领域的名校和名师。他认为,要博得导师的“欢心”,一是要有前期研究基础,如果能列出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当然更具说服力;二是前期研究基础要与导师具有相关性,相关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导师是否愿意接收;三是注意沟通技巧,特别是要克服语言方面的心理障碍。“其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和国外的文化差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所以,中国学生在与国外导师进行口语或邮件沟通时要更加勇敢一点、自信一点,不要太拘泥于语法结构或口语发音。”刘万军还提醒,申请出国留学的很多事务性工作其实是跟导师的秘书在打交道,但无论是面对导师或是其秘书,沟通时都应实事求是、礼貌待人,避免夸夸其谈、言语冒犯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否则再多的技巧也只能是得不偿失。
Tip 3:态度“端正”很重要
拿到国外导师的邀请函后,如何通过留学基金委的评审是摆在“公派族”面前的又一道坎,研究生部负责出国留学工作的孙增耀老师对此深有体会。据孙老师介绍,留学基金委的评审主要包括材料初审和专家评审两个阶段,其中材料初审阶段,留学基金委会邀请50名高校公派留学管理人员对所有申请材料的文本规范进行审核;专家评审阶段,每份申请材料都要经过该领域的3位知名专家进行评审把关,从而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曾经参与材料初审工作的孙老师发现,不同学校的申请材料文本规范参差不齐,而越是学校比较重视的,材料就越规范,申请通过的可能性也越高。“有些学生尽管自身综合实力不错,却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栽了跟头。比如身份证号跟出生日期不一致,漏填留学院校,邀请函中未标明留学身份、留学期限、学费事宜等关键信息……因为这些细节问题上的马虎,错失宝贵的‘公派’机会实在太可惜了。”为了减少此类现象,今年研究生部加强了对所有申报材料的校内审核力度,孙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对80余份申报材料、每份近30页的申报内容进行“地毯式”的查错补漏,一页一页地审核,一句一句地研读,及时帮助学生修正200余处文本规范问题,并反馈修改完善的意见建议70余条。孙老师坦言,申请公派留学其实跟平时的学习和科研道理是一样的,首要的就是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除了要保证纸质材料和网上信息的准确性,还要在撰写研修计划等材料时注意目标明确、结构清晰、逻辑合理。
“公派”出去以后学什么?怎么学?
“公派留学首先是‘学’,如果只是为了出国,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那就本末倒置了。”孙增耀对当下“留学热”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深感忧虑,“现在时有中国留学生海外荒废学业、劣迹斑斑的新闻报道,暴露出我们在引导学生端正留学动机、加强留学生派出与管理等方面的不足。”
对此,纺织学院博士生导师丁辛教授建议出国留学的学生在学习先进科技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修身养性,比如要重承诺、守信用,广交朋友、善于沟通,淡泊名利、虚心向学等。丁教授1982年至1986年曾由我校公派到英国利兹大学(Leeds University)攻读纺织专业博士学位。在他看来,英式教育中注重学术规范养成、鼓励探究式学习、推崇学术至上的文化氛围等教育理念和做法至今让他印象深刻,并且对他此后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当时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很多科学研究工作更是零基础,所以国家真的是从牙缝里挤出钱来资助我们出国留学。虽然资助的经费有限,但已经足以让我们一门心思扑在学习和科研上了。”回想起当年公派留学的经历,丁教授依然感慨不已。他希望公派留学的学生要珍惜国家给予的宝贵机会争分夺秒地学习,特别是要重视学习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名校先进的治学理念、学习导师严谨的治学精神,争取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在国外留学是不是就跟国内导师没有关系了呢?“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国内导师的支持和参与对于留学很重要。”环境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刘琳博士谈及她的留学收获时这样认为。据介绍,留学基金委的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和学校的优博访学项目都要求导师参与博士生在国外学习工作的指导,要求国外的研究工作和国内的博士论文具有相关性,学生在留学期间也必须定期向国内导师汇报研究工作,而且留学基金委的申报材料中,对研修计划明确要求国外导师和国内导师共同签字。“获取导师的支持,是更好完成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刘琳建议出国留学的学生要加强与国外导师和国内导师的联系,在导师的指导下科学制定研修计划,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工作。
【背景链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根据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选拔优秀人才派往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学习借鉴先进科学技术和治国理政经验,由此催生了以公派留学为主导、自费留学为主体的“留学热”。不少回国工作的公派留学人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目前,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对公派留学实行“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选派和管理办法以及“选拔一流人员、派到(国外)一流学科专业、师从一流导师”(简称“三个一流”)的基本方针。公派规模从1996年的不足2000人增长到2015年的计划25000人,运作项目涉及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及访问学者(含博士后)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艺术类人才特别培养项目等9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