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旧改加速:让百姓早日解困 让老城焕发活力
一幢幢红白外墙的多层小楼,再加上几栋小高层建筑,看起来就像是漂亮的大学建筑群——眼下,位于松江老城松汇路上的“天汇佳园”小区正在加紧施工,预计将在今年底之前交房投入使用。
这座小区位于松江老城的“黄金地段”,无论从小区外形、房屋户型,还是周边配套来看,都与优质商品房小区没什么区别。这是松江老城区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处动迁安置基地,将为旧城改造的动迁居民提供914套崭新房源。
2012年,松江区启动了新一轮旧城改造,改造范围涉及岳阳、永丰、中山等3个街道,计划解困“蜗居”在老城危棚简屋中的1万户居民,并在“解困”的基础上兼顾历史文物保护,大力完善老城区公共配套设施。3年多来,松江区每年的危旧房解困签约数量都超过1500户,并连年保持着占郊区旧改工作总量50%的“松江速度”。
今年,松江老城区预计将有近6000套动迁安置房、公租房先后交房并投入使用,成为该区老城居民入住新居规模最大的一年。预计,到2017年,松江区1万户老旧房住户将全部提前“解困”。
松江旧城改造的“解困”量,为何在这几年能占到市郊总量的半壁江山?该区旧城改造不断“加速”,靠的是什么样的理念和机制?
撰文 陆静宜 黄勇娣
摄影 张灏(除资料照片外)
瞄准民生需求
把“解困”作为旧改第一出发点
在松江区菜花泾居委会,笔者见到了53岁的居民肖炳鹏。三年前,他还住在菜花泾154弄,这里的两栋5层楼老旧公房,曾住了102户居民。
与肖炳鹏家相似的是,这里的百姓家中几乎都是“五代同堂”挤在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屋,人口最多的住了七八个人。“生活环境差,配套设施落后。”肖炳鹏回忆,自己在这里住了30年,也忍受了1万多个没有单独卫生设施的日子,每天早晚,他和家人都要与同楼层的几十个人排队抢一个共用的卫生间。更糟糕的是,一到下雨天,屋子里到处漏水。“我们大家都从心底里盼望着搬迁。”他说。
但是,多年来,周围逐渐被开发成了商品房小区,但他们100多户人家却始终等不来动迁的机会。曾经,也有开发商将这两栋楼“圈”进了开发范围,但算来算去,觉得不划算:在这两栋楼的原址上,建起的新房子全部用来安置这100多户居民,似乎也不够……
2012年,松江新一轮旧城改造启动。当时,为尽快将新城飞速发展下配套日渐落后的老城居民从危旧房中解困出来,松江区政府下决心大力推动旧城改造,设立旧城改造指挥办公室,并在涉及旧改的街道办事处均成立了“旧城改造推进办公室”,由专人负责这项工作。
同时,区里专门投入3亿元专项启动资金,并运用土地融资,在优先安置的基础上,腾出的剩余土地进行商业开发,用尽、用足存量地块的价值,以此来补足安置费用和旧改投入。街镇负责动迁,区里统筹、建设房源……于是,街镇参与旧改的积极性也大增。紧接着,出台旧城危旧房解困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结点。如此,松江新一轮旧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旧改难题,逐渐形成了解困量大、动迁快速等特点。
仅2012年,松江区就解困700余户老城百姓,相当于全区过去10年的旧改成果。